日军细菌战部队

日军细菌战部队,是披着“防疫”外衣的世界十大特种部队,担负着日军自身的防疫和对敌国实施细菌作战的双重任务。日本侵略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认识到细菌武器的巨大杀伤力,自1918年11月起便开始秘密开展细菌战研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根据日本天皇的敕令,为了准备扩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对苏作战,日本军部批准石井四郎的请求,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关东军防疫给水部,代号第731部队;同时建立关东军兽类防疫部,代号第100部队。由于这两支细菌战部队便于就地使用中国人、畜进行细菌武器实验,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日本已经有能力以细菌战配合全面侵华战争,东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细菌战基地。七七事变后,随着侵华战争的扩大,1938年至1939年前后,在华北、华中地区、华南相继建立三个大规模的细菌战基地。日本华北派遣军防疫给水部,代号“北支(甲)第1855部队”;日本华中派遣军防疫给水部,代号“荣”字第1644部队;日本华南派遣军防疫给水部,代号“波”字第8604部队。从1939年开始,日军细菌战部队先后在诺门罕、宁波市衢州市常德市云南省西部地区实施细菌攻击,致使以上地区疫病大规模流行。

2025年5月14日,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首次公开了侵华日军“荣字1644部队”“波字8604部队”“波字8609部队”留守名簿文件。留守名簿属于档案文件,其中包含当时日军部队成员的姓名、出生日期、户籍、职种、兵种等信息。

历史背景

日本的细菌战部队,是披着“防疫”外衣的世界十大特种部队,担负着日军自身的防疫和对敌国实施细菌作战的双重任务。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产物。日本明治维新后,于1874年派兵侵入中国台湾,遭到台湾人民的坚决反抗。后于1894年发动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摧毁了清朝政府的北洋水师。日本先后向腐败落后的清朝政府索赔军费两亿三千零五十万两白银,并强占了台湾。由此,日本加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日本为了摆脱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于1927年春天,正式确定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所谓“大陆政策”,其战略目标,如田中义一首相向天皇氏的奏折中所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日本要实现征服中国、称霸世界的战略计划,但遇到了资源和兵源不足的困难,因此极度注重细菌战、毒气战的谋略。

发展历程

开始细菌战研究

日本侵略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认识到生化武器的巨大杀伤力,自1918年11月起便开始秘密开展细菌战研究。时任京都大学军医大尉石井四郎竭力献策“缺乏资源的日本要想取胜,只能依靠细菌战。”因此,陆军省军医课长梶塚隆二推荐石井四郎研制“秘密杀人武器”。1928年4月,石井四郎被派往欧美等地考察细菌战研究状况。1930年春,他回国后,声称:“各强大国家都在准备进行细菌战工作,日本若不进行此种准备,那它在将来战争时就必然会遇到严重的困难。”并提出“帝国应立即在,无住宅区’建立起实验中心。”当年,在京都陆军军医学校建立了细菌战研究室,对外称“防疫研究室”。在石井四郎领导下,研究成功了用于自身防疫的石井式滤水净化器和大量生产细菌战剂的石井式铝制细菌培养箱,具有了使用细菌作战的能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根据日本天皇的救令,为了准备扩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对苏作战,日本军部批准石井四郎的请求,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关东军防疫给水部,代号第731部队;同时建立关东军兽类防疫部,代号第100部队。由于这两支细菌战部队便于就地使用中国人、畜进行生化武器实验,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日本已经有能力以细菌战配合全面侵华战争,东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细菌战基地。”七七事变后,随着侵华战争的扩大,1938年至1939年前后,在华北、华中地区、华南相继建立三个大规模的细菌战基地。日本华北派遣军防疫给水部,代号“北支(甲)第1855部队;日本华中派遣军防疫给水部,代号“荣”字第1644部队;日本华南派遣军防疫给水部,代号“波”字第8604部队。从1939年开始,日军细菌战部队先后在诺门罕、宁波市衢州市常德市云南省西部地区实施细菌攻击,致使以上地区疫病大规模流行。

重点转向

1942年,根据战局的发展,日军把对华细菌战的重点放到了滇缅国际交通线和浙赣前线各机场方面,把云南省昆明作为细菌战的第一重点攻击目标,由日军731部队与南方军“冈”字第9420部队所属各部防疫给水部共同行动,有准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云南进行细菌战攻击。据《井本日志》记载,滇西细菌战是日军参谋本部1942年制定的一个庞大细菌战计划——“昭和十七年(保)号指导计划”的一部分。从这份作战计划来看,日军实施细菌战的地理范围不只在中国,在太平洋上的萨摩亚群岛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州以及印度澳大利亚都有他们设定的细菌战攻击目标(其中的DH、AD是攻击阿留申群岛,AK是针对阿拉斯加)。主攻方向都是战略要点。加尔各答和达卡滇缅公路被切断后美国对中国驻印远征军进行装备补给的重要支点,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在这里重点布防。此外,这一阶段日军细菌战还带有扰乱敌后方的意义。日军对滇缅战场的细菌攻击重点选定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岸的保山市腾冲市间的滇西地区。1942年2月25日,新加英国海军“威尔士王子”号被炸沉,14万英军投降,南太平洋战区已无大战,日军“南进”计划完全实现。日军主力遂由印度支那挥师缅甸,从那里攻击云南省,以占领云南西部(滇西)地区,阻隔中国远征军之退路,切断中国战场最后一条陆路国际通道--滇缅公路,摧毁中国抗战实力和意志。1942年5月,日军南方派遣军占领缅甸和滇西地区后,向那里派出了7支师团防疫给水部队,它们是第18、31、33、49、53、54、56师团的防疫给水部,在仰光曼德勒则有更大的固定的防疫给水部。在云南邻近的缅北密支那,驻有日军第18师团防疫给水部一部和第56师团防疫给水部一部;第56师团防疫给水部本部则驻在潞西,部长为市村势夫少校。在龙陵县腊动,驻有第56师团防疫给水部一小队,部队长是冈崎正尚大尉军医(日本佐贺县小城郡人)还有吉田好雄准尉等,约40人;在腾冲市,驻有第56师团防疫给水部一小队,队长是野田军医中尉,有队员约45人。另据日方资料记载,在畹町镇也设有防疫给水部一部,但具体人员不详。

战后溃逃

1945年7月下旬,日本侵略者末日来临,临逃前,他们一方面千方百计地销毁有关细菌战的密件,焚尸灭迹;另一方面仍不甘心停止对中国人民的残害,投放大量饱菌鼠和带菌跳蚤,使中国人民惨遭毒害。

战争罪行

日军的每一支防疫给水部队,实质上都是一座生化武器研制工厂和细菌战基地。其杀伤人、畜和植物的致命细菌,主要包括霍乱菌、伤寒菌、副伤寒菌、斑疹伤寒菌、鼠疫杆菌炭疽杆菌鼻疽菌志贺氏菌属白喉菌、猩红热菌,以及牛瘟、猪瘟、羊瘟等病毒和植物锈菌(黑穗菌)。同时生产日军自身防疫用的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第731和其他各细菌战部队,都特别注重鼠疫跳蚤和炭疽菌的研制和使用。经过其实验室、野外靶场和实战演习的检验,特别是1940年新京长春市)、农安县的鼠疫谋略和浙赣湘等地的细菌攻击作战,得出了如下结论:在日本所研究的用于细菌战的病原体中,鼠疫跳蚤和炭疽菌是最有效的生化武器。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主义进攻苏联后,日本大本营参谋本部即急令石井四郎东京飞回平房镇,召集本部各苏联部长会议,传达加紧鼠疫跳蚤生产的训令强调:“一切扩大细菌武器生产办法之所以必须施行,因为国际形势已发生变化,已开始的德对苏战争和关东军准备实施反苏军事措施的'关特演’计划,要求我们军队应当充分具有细菌武器,以及在必要时去反对苏联。”规定第731部队必须在短期内生产200公斤跳蚤。华北(甲)第1855部队华中地区“荣”字第1644部队和华南“波”字第8604部队也都加紧了鼠疫跳蚤的增殖工作。

日本侵华战争扩大为太平洋战争后,急剧地增加了各种生化武器尤其鼠疫跳蚤的增产。1943年4月,日本大本营参谋本部召开秘密的“保号碰头会”,部署增产鼠疫杆菌和跳蚤。据金原节三医事课长的军务日记:“第一,关东军、华北、华中、华南各军及南方军各防疫供水部和军医学校同时准备开始大量增加带有鼠疫的跳蚤和老鼠。第二,尤其是军医学校对增产老鼠最为热心。他们以奇玉县粕壁为养殖基地,计划在奇玉、茨城县、枥木等地共计生产74.45万只老鼠。”并记载,当时各军生产鼠疫跳蚤的生产能力分别为:“关东军防疫给水部为月产10公斤(截止到9月底可累计生产100公斤);华南防疫供水部为月产10公斤;华北防疫供水部现月产量为5公斤;南方军月产为50公斤。”而且,“还拿来各种品种的老鼠试验开发适用于细菌战的新品种老鼠”。进入1944年,日本为了挽救战略颓势,陆军省、参谋本部多次召开各部部长会议,研究解决跳蚤和老鼠的生产能力不足的困难,以孤注一掷进行大规模的鼠疫杆菌攻击战。在日本天皇、政府、大本营统帅及石井四郎指导之下,日军的细菌战部队及其在中国大陆60多个城市建立的细菌战支部、办事处、分遣队,在各地陆军野战师团、旅团的细菌战班,相互配合,并与日本陆海军各级医院及“同仁会”等所谓“慈善”机构密切联系,筑成了遍布中国大陆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庞大而严密的细菌战网络。

主要部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共有5支细菌部队。其中,除本部设在中国哈尔滨的日本关东军驻满洲第731防疫给水部队外,另外4支本部分别是1938年2月设立的北京“甲”字1855部队(又称“华北防疫给水部”);1939年4月设立的南京“荣”字1644部队(又称“华中防疫给水部”);1939年8月设立的广东省“波”字8604部队(又称“华南防疫给水部”);1942年5月,日本南方军(即侵占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各岛屿的部队)在新加坡设立的“冈”字9420部队,又称“南方军防疫给水部”,专门策划对东南亚各国和盟军实施细菌战。除了以上细菌部队及其近70个支队(部)外,日军在很多军级和师团级部队中建有细菌部队性质的“防疫给水班(或防疫给水部)”专门担负细菌作战的任务。这样逐级配备下来,最终形成了庞大的细菌攻击网络。

相关新闻

2025年5月14日,应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滋贺医科大学名誉教授西山胜夫等人要求,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首次公开了侵华日军“荣字1644部队”“波字8604部队”“波字8609部队”留守名簿文件。留守名簿属于档案文件,其中包含当时日军部队成员的姓名、出生日期、户籍、职种、兵种等信息。

2025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公布一批侵华日军细菌战新罪证史料,涉及到日本侵华期间多个参与人体实验与细菌战机构的《身上申告书》、《留守名簿》、相册、明信片、影像等。本次公布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身上申告书》,是记录七三一部队队员以个人身份返回日本复员所需填写的制式文件,该档案文件是研究人员于2022年5月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发现。研究人员介绍,《身上申告书》中登记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哈尔滨本部、林口支部、孙吴支部、海拉尔区支部、牡丹江市支部、大连支部共759人的个人信息,其中男性755人,女性4人,登记了其个人信息、从军履历信息以及复员信息等内容。

参考资料 >

有组织的国家犯罪!侵华日军细菌战再添新罪证.腾讯网.2025-08-16

多个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留守名簿文件首次公布.今日头条.2025-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