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英文名: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简称:中国林科院,英文简称:CAF),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直属的综合性、多学科、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
中国林科院主要从事林草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重大公益性研究、技术开发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着重解决中国林草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和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对加快林草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林科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12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农林部在北京天坛设立“林艺试验站”(第二年在北京西山设分场,名为西山造林苗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简称中林所)开始筹建。1958年10月27日,中国林科院正式成立。1984年,中国林科院成立森林调查及计算技术开发研究中心(1988年扩建并改名为资源信息研究所)。1994年2月,中国林科院成立森林保护研究所。2012年10月,中国林科院成立国家林业局盐碱地研究中心。2024年7月,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联合共建的大兴安岭林业和草原研究中心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哈尔滨市林业机械研究所揭牌。截至2025年8月,中国林科院在中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设有18个独立法人研究所或中心、14个非独立法人机构、28个共建机构、60余个业务挂靠机构。
截至2022年底,中国林科院取得主要科技成果6300余项,重要科技奖820(含院奖61项)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发明二等奖3项,发表科技论文2万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800余部。
历史沿革
中国林科院的前身(1912年-1958年)
中国林科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12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农林部在北京天坛设立“林艺试验站”。1913年,林艺试验站在北京西山设立分场,名为西山造林苗圃;1939年在四川乐山设立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馆;1941年在重庆成立中央林业实验所。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中央林业实验所迁至南京,并成立华北林业试验场等机构,四川乐山的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馆继续留在当地进行科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中央林业实验所由华北农业研究所接管。1950年1月,乐山木材试验馆由乐山专署接管4。1951年开始在华北林业试验场和中央工业试验所木材试验馆的基础上,筹建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简称中林所),1953年1月1日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林业研究所前身)正式成立。1956年9月,中林所分为林业研究所(简称林研所)和森林工业研究所(简称森工所,木材工业研究所前身)。1958年初,林业部和森工部合并为林业部,在这种条件下,建立中国林科院的时机已经成熟。
初创与发展阶段(1958年-1966年)
1958年9月10日,林业部报请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要求成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1958年10月20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函复林业部,同意成立中国林科研究院,并将林研所、森工所和筹建中的林业机械化研究所交由该院领导。1958年10月27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正式成立,简称中国林科院。
1960年6月,成立南京林业研究所;在北京成立林业经济研究所(1995年归林业部领导);将森工所林业机械室扩建成林业机械研究所(1965年分为东北林机所——哈尔滨林机所前身和北京林机所);林化研究室与接收的上海林化室合并,在南京扩建成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森工所剩余的几个研究室改建成木材工业研究所;同年9月又成立了直属新技术应用研究室。
1962年6月,中国科学院云南紫胶工作站划归中国林科院领导后,扩建成紫胶研究所(资源昆虫研究所前身);同年8月,在海南岛成立热带林业试验站(热带林业研究所前身)。1963年12月,接收北京九龙山林场,扩建为中国林科院九龙山试验林场(华北林业实验中心前身)。1964年1月将南京林业研究所迁往富阳区改建成亚热带林业试验站(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前身);在哈尔滨市成立木材采伐运输研究所和木材工业分所。1964年3月,在原科技情报室的基础上成立林业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前身),1966年3月,林业所航空化学灭火室与中国科学院林土所防火室合并,迁往黑龙江省嫩江市扩建成中国林科院森林防火研究所。
截至1966年3月,中国林科院已拥有12个研究所(站、室),职工160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1100多人。自1958年建院至1965年,中国林科院科研人员共提出研究报告600多篇。
破坏停滞阶段(1966年-1978年)
1968年9月,中国林科院革命委员会成立。“文革”开始后,科研工作几乎停顿。1969年9月,开始撤销机构,下放人员。将木材采运所、防火所、木工分所、林机所下放黑龙江省。1970年8月中国林科院与中国农科院合并,成立中国农林科学院。1970年12月将木材所、热林站、亚林站、紫胶所下放给地方;林经所建制撤销,人员分散。1971年林研所下放河北省,就地解散;林化所也下放了一批人员。
1975年6月,经农林部批准,中国农林科学院河北林业研究所筹建(即中国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1976年7月15日,原林科院林化所更名为中国农林科学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1977年7月,农林部函河北省革委会:支持中国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木材工业研究所在保定市进行筹建,两所定为地师级,编制分别为200人和190人。
改革与创新阶段(1978年之后)
1978年中国林科院恢复建制。1984年成立森林调查及计算技术开发研究中心(1988年扩建并改名为资源信息研究所),1994年2月成立森林保护研究所,3月成立生态环境研究所。
2005年森林保护研究所与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合并成立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同年11月成立林业新技术研究所。1992年12月和1995年12月由林业部科技司归口管理的林业部泡桐研究开发中心和桉树研究开发中心交由中国林科院归口管理。同年1月林业部竹子研究开发中心委托中国林科院管理。2010年11月,成立荒漠化研究所和湿地研究所。2012年10月,成立国家林业局盐碱地研究中心。2024年7月,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联合共建的大兴安岭林业和草原研究中心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哈尔滨市林业机械研究所揭牌。
科学研究
科研概述
中林集团科院是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围绕我国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战略决策咨询体系,编制了国家多个涉林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科研专项计划方案,牵头承担了系列国家重大林业科研项目。获批涉林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林业系统保持主体地位,在科技基础性条件平台工作专项等国家新增研究计划中也获得了重要位置。在主要用材和经济林遗传育种、速生丰产林高效培育、森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估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荒漠化防治、主要森林病虫害预测与生物防控、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生物基材料开发与产业化、湿地保护与修复、林业发展战略与政策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自1958年建院以来,中国林科院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林业科技、林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永载史册的重大贡献。截至2022年底,全院取得主要科技成果6300余项,重要科技奖820(含院奖61项)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发明二等奖3项,发表科技论文2万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800余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发展需求开展核心领域和关键技术科技攻关,为各个时期林草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牵头承担了林草领域大部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在林草种业自主创新、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林草产业绿色发展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党的十九大以来,聚焦“双重”工程、森林“四库”、国土绿化、国家公园、防虫防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国家重大需求,持续提升林草种质创新、国家公园智慧监测、病虫害绿色防控、高效固碳增汇、绿色智能制造等领域科技供给能力,加快推进林草科技自立自强和支撑引领新时代新征程林草高质量发展。
专家队伍
建院以来,中国林业科院紧紧围绕服务林业重大科技需求,坚持人才优先战略,不断吸引、聚焦优秀林业科技人才,加强研究生培养教育,逐步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政策措施,强化人才培养机制,造就了一支学科专业比较齐全、高层次人才集中、人员结构优化、勇于开拓创新的科技人才队伍。
据2025年8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享受政府特贴20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中国青年科技奖5人,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45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43人,林业和草原科技领军人才7人,林业和草原青年拔尖人才5人,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团队10个。
科研成果
1958-1966年,全院共开展了800项林业研究课题,平均每年100项,提出研究报告600多篇。国家科委在“科学技术成果”公报上发表的中国林科院成果有88项。
1978-1980年间,年平均开展课题研究110项,三年共鉴定成果63项。1981-1985年的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全院面向林业生产实际,承担国家科技攻关等重点课题任务,取得研究成果178项。许多科技人员参与了《中国树木志》、《中国森林》、《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林业卷》的编写,为提高林业科技水平作出了贡献。1982年2月,由中国林科院主办创刊了《林业科学研究》等刊物,刊载中国林科院及全国林业科技人员的科研论文,对提升林业科学研究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七五”期间,全院承担重点科研课题351项,其中,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专题60项,林业部重点课题63项。取得科技成果306项,获得各种奖励137项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同时建立一批试验林、示范林、为持续出人才、出成果打下了良好基础。
“八五”“九五”期间,中国林科院科研工作发展迅速。全院平均每年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200项。其中承担和参加“八五”科技攻关专题46项,占林业系统30%,“九五”科技攻关专题35项,占林业系统39%。1991-2000年共鉴定科技成果545项。成果质量有大的提高,累计取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50项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6项。
“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林科院的研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科研工作围绕六大林业工程,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合理安排三个层次的科研工作,制定科研发展规划,实施科研项目,取得显著成绩。“十五”期间,全院共获得纵向国家科研计划项目890项,获准课题合同经费近4.86亿元,科研总经费比“九五”增加55%。在国家科技攻关等项目领域持续保持优势地位,承担攻关计划课题、专题共34项。获准8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五”期间,全院共有370项科研课题通过验收,190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有24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励,其中:国家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十一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7项,参与组织实施项目10项,承担课题67项,承担973计划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18项,公益性行业专项计划项目69项,948计划项目95项,国家基金项目130项,承担国家和部门成果推广类计划项目194项,承担国家和行业标准类项目187项,共鉴定(认定)科技成果528项;获授权专利299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97件;获得新品种授权60个,获批良种40个;出版科技专译著160部;发表科技论文5097篇,其中被SCI/EI收录544篇。全院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励30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级1项。
“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林业发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林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中国林科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实施林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技成果供给,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各项工作成绩斐然。“十二五”期间,中国林科院新增各类纵向科研项目16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中国专利奖优秀奖3项;鉴定(认定)科技成果163项;获授权专利501项;授权林业植物新品种195种;制修订行业标准278项、国家标准128项、国际标准4项,实现了我国主导制定林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出版科技专译著134部;发表科技论文4647篇(其中SCI/EI收录985篇)。“十三五”是中国林科院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提出了前瞻布局林业重大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重点攻克林木种业、林业资源培育与可持续经营、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林业资源高效利用、林业装备等林业发展关键技术,深入开展林业战略、林业重大理论问题、林业重大政策与法律体系、林业管理体系与创新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任务,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推进林业现代化发挥重要科技支撑作用。截至“十三五”期末,新增项目863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学术著作
专利
新品种、良种
人才教育
培养模式
中国林科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开始于1979年,是国家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经过4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2002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成立研究生院以来,研究生教育在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研究生规模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林科院良好的科研条件、大批处于国际学术前沿和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项目、学术造诣深厚的导师队伍、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鼓励创新的院所文化,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创新能力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截至2025年8月,中国林科院研究生院在读各类研究生近1500人。已毕业研究生6000多人,他们为中国林业草原发展和生态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师资力量
人才是强院之本。中国林科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4人,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享受政府特贴2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人,中国青年科技奖4人,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53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56人。林业和草原科技领军人才22人,林业和草原青年拔尖人才19人,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团队27个。
中国林科院是林业科研重大项目的主要承担和组织单位,建院以来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89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是林业系统唯一特等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0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科技发明二等奖3项。
培养基地及馆藏资源
截至2025年8月,中国林科院设有18个独立法人研究所、中心,14个非独立法人机构,28个共建机构,60余个业务挂靠机构,分布在中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该院共建立了19个局(省)级实验室,25个局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个局级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9个局级创新联盟,22个长期科研基地,1个国际创新高地、4个科技协同创新中心、8个局级质检中心和11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院图书馆是一座大型林业专业图书馆,馆藏文献40余万册,引进了20多个国内外数据库,包括中文林业科技文献全文7000多万篇,外文文摘数据6000多万条,电子图书13万余册,网络版学术期刊850种。中国林科院主办、公开发行科技学术期刊17种,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
学科建设
截至2025年8月,中国林科院在农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4个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与权,共有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4个;硕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6个;另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其中有4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形成了以培养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主,同时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同等学力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的培养体系。截止到2025年8月,我院共有导师54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44人,硕士生导师296人。
科学普及
中国林科院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腾飞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地位”的讲话精神,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要求,在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科研院所的同时,围绕“普及林业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生态意识,支援地方生态建设”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全院科普资源,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创新科普工作方法,丰富科普工作形式,充实科普工作内容。
2010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中国林科院对外开放、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及林业科技服务和科普惠民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林业科普活动,研发了一批具有林业特色的科普著作、视频、展示等科普作品,组建了一支知识渊博、热心公益的科普讲座专家、咨询专家以及科普志愿者组成的科普工作团队。中国林科院连续多年被授予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先后荣获北京科技周活动优秀组织奖、第四届梁希科普活动奖、海淀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优秀科普社区等多项荣誉。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中国林科院已与80多个国家、60多个国际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签署了102个合作协议。截至2025年8月,已有100多人次在国际组织中担任学术职务;国际组织高端任职方面,5人次分别在国际林联、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国际竹藤组织、亚太林业研究联合会、亚洲示范林网络任执委、1人任国际机械浆卓越科学家委员会主席、1人任国际木材解剖学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林科院国际合作伙伴先后共有17位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2位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中国林科院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芬兰、瑞典等十几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在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02年和2005年分别授予芬兰总统塔里娅·哈洛宁女士和巴西环境部部长玛丽娜·席尔瓦女士中国林科院名誉博士学位。
机构治理
组织机构
中国林科院设有18个独立法人研究所、中心,14个非独立法人机构,28个共建机构,分布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构成了布局合理、体系完整、实力雄厚的国家级林业科技创新体系。按气候带部署有林业研究所、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热带林业研究所三个研究所及热带、亚热带、沙漠和华北四个林业实验中心;设有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资源信息、高原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科技信息、木材工业、林产化学工业、林业机械8个专门研究机构;针对泡桐及经济林、桉树、竹子等中国特有或重要树种分别建立了经济林研究所、速生树木研究所和竹子研究开发中心。
研究所(中心)
联合共建机构
内设机构
领导层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机构文化
院徽
院徽以绿色为主色调,显示林业科学研究的特色。
中间部分是一颗树,树的主干是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英文“CAF”组成的图案,也形似“人”字的形状,寓意了院训和林科精神中的“科学树木、厚德树人”。树图案的右上方颜色为黄绿色,寓意了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院训
科学树木、厚德树人
林科精神
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科学树木,厚德树人。
林科精神,是中国林科院全体职工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中国林科院作为林业科研国家队的目标追求和责任担当。从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看,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扎根林区、沙区,深入林业生产第一线的艰苦奋斗精神;二是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潜心专研的无私奉献精神;三是坚韧不拔、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攻坚克难精神;四是敢为人先、敢于超越,勇攀科学高峰的创新精神。前两点体现林业科研的艰苦性和长期性的客观要求,用一个词来表现就是“脚踏实地”;后两点体现林业科研工作知难而上、开拓创新的永恒主题,可以概括为“勇攀高峰”。从目标追求和责任担当看,中国林科院的第一要务是为林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其次是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管子•上篇•权修》曰:“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木须用科学,树人以德为先。“科学树木,厚德树人”概括了中国林科院的奋斗目标和责任担当。
林科精神是对中国林科院老一辈科学家优良传统的继承,也是当代林科人的行为导向和崇高理想,更是未来林科人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前两句体现了林科人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后两句彰显了林科人的奋斗目标和光荣职责。第一句“立地”、第二句“顶天”,第三句“育树”、第四句“育人”。
“脚踏实地”,是林业科研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艰苦奋斗、扎实深入的工作作风;二是坚持不懈、潜心求索的奉献精神。“勇攀高峰”,体现了林业科技工作者的永恒追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抱定“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标不罢休”信心和决心,知难而上,不离不弃,坚韧求索;二是要发扬敢为人先、敢于超越、锐意创新的精神,瞄准世界林业科技发展前沿,创一流科研院所,出一流科研成果。“科学树木”,是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作为林业科研国家队的神圣职责,就是要用科技创新成果支撑引领林业发展。“厚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崇尚科学、热爱林业、甘于奉献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实施科技兴林、人才强林战略提供坚实的保障。
获得荣誉
2009年3月,中国林科院被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
2021年1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三批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6月25日,中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表彰林科院京区党委、林科院研究生部党委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先进基层党组织。
参考资料 >
院情简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5-08-12
历史沿革.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5-08-12
科技奖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5-08-14
科学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5-08-12
科研成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5-08-12
专家队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5-08-12
人才教育.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5-08-1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院)概况.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院)概况.2025-08-12
科普教育.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5-08-12
机构设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5-08-12
现任领导.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5-08-12
历任领导.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5-08-1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设计以圆徽的形式体现权威性,中间以CAF简称与大树相结合.空灵LOGO设计.2025-08-14
林科精神代代传.澎湃新闻.2025-08-12
林科精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所.2025-08-14
林业科研国家队的精神坐标——解读中国林科院十六字“林科精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5-08-14
我院再次荣获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称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25-08-14
第三届全国文明单位名单.中国文明网.2025-08-12
中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关于表彰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决定.澎湃新闻.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