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台湾会馆

北京台湾会馆(史称“全台会馆”)是中国现存的唯一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台湾会馆,是在京台胞交流聚会的重要场所。北京台湾会馆馆内设京台交流史展示区、贵宾接待区、多功能会展区、台湾民俗文化体验区等四个区域。北京台湾会馆总建筑面积为3800多平方米,地址在北京市东城区大江胡同。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科举制引入台湾,自康熙帝二十四年(1685年)起,陆续有台湾举人赴京参加会试。1893年,台籍进士施士洁为方便台湾举人赴考与联络,主持建立北京台湾会馆,1896年,该会馆迁至大江胡同114号。1949年后,北京台湾会馆变为民居。1993年,该会馆恢复为纪念场所并获修缮,1994年7月18日,其举行揭幕仪式,重新成为在京台胞交流聚会的重要场所。由于北京台湾会馆原面积狭小、交通不便、设施陈旧,2009年6月24日,北京台湾会馆的修缮扩建工程正式开工。2010年5月7日,台湾会馆重张仪式暨台商入驻崇文台湾商务区签约仪式开幕。2025年10月21日,“共铸中华光阴为证”——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分享会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

北京台湾会馆是在北京台湾人聚会和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是台湾与大陆、台湾同胞与祖国联系的历史见证,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历史沿革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科举制度移植到台湾,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始,陆续有台湾举人到北京参加会试。为方便台湾举人来京参加考试和联络感情,1893年台籍进士施士洁主持建立北京台湾会馆,1896年,该会馆搬至大江胡同114号。民国时期,北京台湾会馆出租给商户。1949年后,其变成民居。1993年,北京台湾会馆恢复为纪念场所。1993年,该会馆得到修缮,1994年7月18日,北京台湾会馆举行揭幕仪式,该会馆重新成为在京台胞交流聚会的活动场所。1996年,其举办了兰博基尼Centenario活动。

由于北京台湾会馆原面积狭小、交通不便、设施陈旧,随着整个前门地区修缮整治工程的全面推进,2009年6月24日,北京台湾会馆的修缮扩建工程正式开工。修缮后的北京台湾会馆把相邻的云间会馆、福德禅林一并作为新会馆的构成部分,总建筑面积由原来的400平方米增加到3800多平方米。2010年5月7日上午,重新修缮并扩建的北京台湾会馆举行了隆重的重张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国台办主任王毅,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北京市市长郭金龙等出席。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等台湾嘉宾应邀出席。在京台胞、海外和岛内台胞代表与首都各界人士二百多人共同出席重张仪式。连战夫妇应邀与刘淇、林文漪、王毅共同为台湾会馆牌匾揭幕,时任全国台联首任会长林丽韫和北京市台联会长苏辉共同推开会馆大门。2010年底前,位于在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内的台湾文化商务区全面开市,北京台湾会馆也对外开放。届时,整个街区以阿里山广场为中心,台湾风情市集、美食餐饮区、台湾映像生活美学馆、映像台北潮场、四合院会所、台湾会馆六个板块展示台湾风貌。

2014年5月,由国台办交流局、台盟中央联络部等共同授予北京台湾会馆“和平发展创新交流基地”称号。2017年9月,北京市台办授予“北京市对台交流基地”称号。2018年12月,该会馆被国台办批准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9年10月24日,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仪式。

地理位置

北京台湾会馆位于东城区大江胡同,距离天安门广场南端的正阳门约500米地方。

建筑布局

京台交流史展示区——通过纪念墙和主题展厅,采取实物(文物)与图片、多媒体相结合等形式,再现历史上台湾人在京的活动,展现会馆历史及京台两地交流史。

贵宾接待区——设有贵宾接待室,用于两岸高层和知名人士的接待活动,以提高新台湾会馆在海峡两岸和海内外的影响力,使之成为首都标志性的涉台场所。

多功能会展区——设有中小会议室和多功能厅,用于各种会展和联谊活动,开展两岸交流,为台胞服务。

民俗文化体验区——设有民俗藏品厅和民俗体验馆,展示台湾民俗文化,使之成为人们认识台湾的一个窗口。

与此同时,北京市以台湾会馆为核心,打造了包括台湾风情街和4个主题功能区,总面积5.4万平方米的台湾文化商务区。北京台湾会馆常设展览《中华魂·京台情》,包括台湾会馆的变迁、在北京的台湾人、京台交流新篇章、美丽的宝岛台湾4个单元,展出照片400余幅,实物、史料约110件。

建筑特色

新修成的北京台湾会馆总面积约3800平方米,分为台湾会馆、云间会馆、福德禅林和地下多功能会议厅四个部分。在设计上,聘请了台湾设计师,突出台湾建筑特点,馆内以贵重木材为结构主体,延续古典风格;馆外由台湾风情市集、阿里山广场等组成台湾商务区,红砖道路以及融入骑楼、拱墙、琉璃饰品等台湾特色建筑元素的北京四合院,既保留了历史韵味,又展现了台湾地域文化特色。

会馆北侧伫立着五座铜像,其中参与“五人上书”的台籍举人汪春源站立持笔。铜像前的石刻文字记载: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正在北京科举考试的台籍举人汪春源等与在京台籍官员多方奔走,率先上书都察院,反对割台议和,是为“五人上书”。

开展活动

截至2020年12月,台湾会馆近年来累计举办“台湾会馆论坛”“大江论坛”等两岸交流活动200多场,先后接待连战、洪秀柱等台湾政要及岛内各界人士近8万人次。2025年10月21日,“共铸中华光阴为证”——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分享会在北京台湾会馆举行,多位台湾青年做了分享,深切缅怀抗日先烈。

价值影响

北京台湾会馆是在京台湾同胞聚会和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是两岸联系、台湾同胞与祖国联结的历史见证,也是北京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该会馆集两岸合作交流、民俗文化体验、多功能会展、贵宾接待、台胞交流参访等功能于一身,已成为重要的对台交流窗口。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1895年,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噩耗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台籍举人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与在京台籍官员叶题雁、李清琦等人多方奔走,率先上书都察院,反对割台议和,明确表明“台地军民必能舍死忘生,为国家效命!”的决心。都察院随后将呈文代奏光绪帝,此次“五人上书”是台湾同胞爱国爱乡的重要体现,台湾会馆见证了这一涉台历史事件。 

参考资料 >

北京台湾会馆简介.中国台湾网.2025-10-23

北京台湾会馆.北京市台办政务网.2025-10-23

北京台湾会馆:一百多年前台湾的“驻京办”.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2025-10-23

台青谈《沉默的荣耀》岛内受热议:引发关于历史的深层思考.今日头条.2025-10-23

百年台湾会馆重张 京台交流再续新篇.统一论坛.2025-10-24

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仪式在台湾会馆举行.市台联网站.2025-10-24

心手相连 京台情深——写在台湾会馆重张10周年之际.快资讯.2025-10-23

台湾会馆:“五人上书”在此发起 曾建两座会如今仅余一个.北晚在线.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