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肖

郑思肖(1241年10月27日-1318年),原名不详,字忆翁,号所南,自称菊山后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出生于杭州西湖长桥,苏州市(今江苏苏州)人,祖籍连江透堡东导村(今福建连江透堡镇塘里村岭兜自然村),宋末诗人、画家。

郑思肖十四岁时考中秀才,后来又考取太学上舍生。宋恭帝时期,他曾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当时正值元兵南下,他写下《上太皇太后幼主书》,提出退敌的策略,请求当权者转交给朝廷,但遭到拒绝,没有得到回复。宋朝灭亡后,他改名为“思肖”,意思是“思念北宋”,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他的字“忆翁”、号“所南”也都蕴含着不忘故国、忠于赵宋的意思。郑思肖平时擅长画墨兰,宋朝灭亡后,他画的兰花都露着根没有土壤,有人问他原因,他就回答“土地被胡人夺去了”。他曾经和宋朝宗室后裔赵孟頫关系很好,后来因为赵孟頫在元朝做官,就和他断绝了交往。郑思肖一生没有结婚,孤身一人。他后来变卖了自己的住所,用来救济贫困的人。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延祐五年(1318年),他病重临终时,嘱咐友人唐东屿说:“思肖要去世了,麻烦你为我写一块墓碑,就写‘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说完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郑思肖一生经历了7次迁居,历迁黄牛坊桥、采莲巷、仁王寺等处。

郑思肖的著作除《心史》外,尚有《大无工十空经》《释氏施食心法》《太极祭炼》《三教记》《修真全书》《锦钱集》《订版集》《文集》《杂文》《自一百二十图诗》《题画诗》等。郑思肖论诗主张“灵气”说,认为诗是天地、人心“灵气”的集中表现。郑思肖的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北宋的坚贞气节。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郑思肖,祖籍是连江透堡东导村(今福建连江透堡镇塘里村岭兜自然村)。他的祖父郑咸,在宋朝担任枝江市(今枝江市)主簿;父亲郑起,原名震,后来改名为起,字叔起,号菊山嘉定十三年(1220年),郑起一家迁居到京城杭州市(今浙江杭州),住在西湖长桥,南宋赵昀淳祐元年九月二十七日(1241年10月27日)郑思肖就出生在这里。

工作经历

郑思肖十四岁时考中秀才,后来又考取太学上舍生。他曾先后在於潜、诸暨市萧山区学主持事务,后来又担任安定、林逋两座书院的堂长。到了孙吴后,他曾被苏州市府尹聘为三高堂长,还被无锡县令请到县学授课。宋恭帝时期,他曾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当时正值元兵南下,他写下《上太皇太后幼主书》,提出退敌的策略,请求当权者转交给朝廷,但遭到拒绝,没有得到回复。咸淳十年(即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七月,赵禥病死,其子赵㬎接位,是为恭帝。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是年,元兵大举入侵,叛将吕文焕伯颜鄂州市,叛将刘整博罗欢淮南西路。是岁十二月,苏州沦陷,郑思肖作《陷虏歌》,鞭挞元统治者的野蛮残暴,骂尽古今天下无耻变节之徒。赵昰景炎元年(即至元十三年,1276)三月,宋恭帝被元军俘虏。五月,益王赵昰在福州市即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九月,郑思肖母亲病故。景炎二年(即至元十四年,1277),《心史》完成,仍冠“德祐”年号。他在自己的画像上题曰:“不忠可诛,不孝可斩,可悬此头于洪洪荒荒之表,以为不忠不孝之榜样。”宋朝灭亡后,他改名为“思肖”,意思是“思念北宋”,他的字“忆翁”、号“所南”也都蕴含着不忘故国、忠于赵宋的意思。他以殷周时期的叔齐伯夷为榜样,严格以宋朝遗民自居,平时坐卧一定要面向南方(宋朝的方向)、背对着北方(元朝的方向),听到有人说北方话,就捂住耳朵跑开。每逢寒暑时节,他必定会到野外朝着南方跪拜哭泣。他还为自己的住所题名为“本穴世界”,以此表示对大宋的忠心,因为把“本”字中的“十”移到“穴”字中,就构成了“大宋”二字。郑思肖平时擅长画墨兰宋朝灭亡后,他画的兰花都露着根没有土壤,有人问他原因,他就回答“土地被胡人夺去了”。他曾经和宋朝宗室后裔赵孟頫关系很好,后来因为赵孟頫在元朝做官,就和他断绝了交往。

赵昰景炎三年(即赵昺祥兴元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十一月,文天祥兵败被擒。是岁,郑思肖自望信桥迁居皋桥,继而复迁望信桥,完成了《心史・大义集》的编纂。“飘零书剑十年吴,又见西风脱尽梧。万顷秋生杯后兴,数茎雪上镜中须。晴天空阔浮云尽,破屋荒凉俗梦无。唯有固穷心不改,左清右史足清娱。”这首《飘零》诗,正是郑思肖数十年动荡生活的真实写照。

郑思肖一生没有结婚,孤身一人。他后来变卖了自己的住所,用来救济贫困的人,还把田产施舍给寺庙,只留下几亩地维持生计,等自己去世后就归佃客所有。从此之后,他没有固定的行踪,游历了孙吴的名山、禅室、道观,常常在城中的佛寺借宿。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延祐五年(1318年),他病重临终时,嘱咐友人唐东屿说:“思肖要去世了,麻烦你为我写一块墓碑,就写‘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说完就去世了,享年七十八岁。

迁居经历

第一次迁居

郑思肖十四岁的郑思肖随父徙居苏州市,寓居苑桥,同年考中秀才,开始游学四方。

第二次迁居

赵禥咸淳元年(1265),宋廷封贾似道太师,进封魏国公,世称“师臣”,此年郑思肖二十五岁。由于父亲去世,家道更加贫困,加上时局动荡,只好再次搬迁,与母亲由条坊巷迁往黄牛坊桥居住。

第三次迁居

咸淳五年(即至元六年,1269),宋廷以李庭之为两淮制置大使兼知扬州市,郑思肖由黄牛坊桥迁居采莲巷。

第四次迁居

在采莲巷居住期间,完成了《心史・咸淳集》诗文。随后郑思肖第四次进行搬迁,由采莲巷迁往仁王寺。

第五次迁居

咸淳七年(即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蒙古孛儿只斤·忽必烈改国号“元”。是年,郑思肖由仁王寺搬至双板桥居住,这是他的第五次搬迁。

第六次迁居

咸淳十年(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1274)七月,郑思肖又从双板桥迁往望信桥居住。

第七次迁居

赵昰景炎三年(即赵昺祥兴元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十一月,郑思肖自望信桥迁居皋桥。

主要作品

著作

郑思肖自35岁宋亡后便离家出走,从此浪迹于苏州古城名山、道观、禅院,40年间写下了大量抒发爱国情操的诗文,有《咸淳集》1卷、《大义集》1卷、《中兴集》1卷,共收诗250首、杂文4篇、前后自序5篇,汇集为《心史》。由于无法刊行,他在晚年将《心史》重重封好,装入密闭的铁函之中,藏于苏州承天寺的枯井里。《心史》中的文字饱含血泪,讴歌了南宋的爱国志士,痛斥了奸臣佞徒,充分表达了自己的爱国志气。如在《过徐子方书塾》诗中,郑思肖说“不知今日月,但梦宋山川”;在《八励》诗中说“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慷慨激越,足证忠肝义胆。近代学者梁启超穷日夜之力读《心史》,忍不住感叹:“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心史》在枯井中沉埋达350余年,直至明崇祯十一年(1638)始被发现,方刊刻重见于世。

陈福康先生为更深入论证《心史》之奇,于是在《井中奇书考》中复以五章篇幅详论《心史》出井与刊刻经过、明刊本的序跋、《心史》与明清之际爱国文人的关系、“伪书说”的出现以及《心史》的文学和历史学价值等方面,以详尽史料,进一步证实《心史》之确为奇书。陈福康先生根据《心史》最早的明末两种刊本所载序跋与《承天寺藏书井碑阴记》等文献论定《心史》出井的事实,从而奠定《心史》之非伪的初基。从多方论证中可知,古籍出于水除河图洛书之传说外,其“真的藏于水而出于世,写于古而传于今的奇书”,那就只有《心史》一书了。陈氏于序跋作者,数十人均详加考订,证实《心史》出井时,已为人称奇不已。是以,陈福康先生于《引言》中即断言称,《心史》为“不仅保藏奇、发现奇,而且刊刻奇、内容奇、作者奇,而更奇的,大概还数它问世后的遭遇之奇”。所谓问世后的遭遇之奇,乃指《心史》出井后,从明清之际起,直至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历经360余年,始终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相异之见:一部分文人学者肯定《心史》之奇、之价值;而另一部分文人学者则持一种“伪书说”,全盘否定这部奇人奇书的价值。陈福康先生坚定地捍卫《心史》的“真”与“奇”,对“伪书说”辟专章进行透彻的驳斥。他将二说的有关人物逐一引述其论点与说法,详加申论。陈氏虽自有定见,但于相异诸说,也尚能公正地剖析辨请,不作武断抹杀之语。

郑思肖的著作除《心史》外,尚有《大无工十空经》《释氏施食心法》《太极祭炼》《三教记》《修真全书》《锦钱集》《订版集》《文集》《杂文》《自一百二十图诗》《题画诗》等。

郑思肖论诗主张“灵气”说,认为诗是天地、人心“灵气”的集中表现。郑思肖的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北宋的坚贞气节。

绘画印章

郑思肖的作品《墨兰图卷》藏于大阪市立美术馆,《墨兰图》藏于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藏。从《墨兰图》中可以看到一位深研佛教义理的老年文士的身影。郑思肖有一枚十六字印章,读为:求则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在佛陀的教诲中,人世间有若干种“苦”,其中一种正是“求不得”之苦。郑思肖的十六字印章以类似“佛偈”的形式为受到这种苦难煎熬的人们做出了禅定的示范。

诗作选

《咏制置李公》郑思肖

举家自杀尽忠臣,仰面青天哭断云。

听得北人歌里唱,潭州城是铁州城。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郑思肖

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酸辛。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伯牙绝弦图》郑思肖

绝不求人更赏音,只当仰面看山林。

一双闲手无聊赖,满地斜阳是此心。

《送友人归》郑思肖

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不死鸟宇宙麋鹿性山林。

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

《寒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题多景楼》郑思肖

时叛将刘整襄阳市

英雄登眺处,一剑独来游。

男子抱奇气,中原入远谋。

江分淮浙土,天阔楚吴秋。

试望斜阳外,谁宽西顾忧。

出版图书

人物轶事

宋遗民录

所南字忆翁,初名某,宋亡乃改名思肖,即思赵。“忆翁”与“所南”皆寓意也。坐卧不北向,扁(匾)其堂曰“本穴世界”,以本之十置下文则大宋也。又著《大无工十空经》一卷,空字去工而加十,宋也,寓为《大宋经》。自题其后曰:“臣思肖呕三年血方能书此。”画兰不画土,人询之,则曰:“地为番人夺去,汝不知耶?”题郑子书塾曰:“此世只除君父外,不曾轻受别人恩。”题画菊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有妹为比丘,号普西。天目本中峰闻公名,偶会于梅应发家,本云:“所南何不说法?”曰:“两眼对两眼,无法可说。”本曰:“博学老子。”公即曰:“世法和尚。”赵孟頫数往候之,不得见。疾时属其友唐东屿曰:“思肖死矣,烦公书一位牌曰: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绝。

贵要者求其兰,辄不与。庸人孺子颇契其意者,则反与之。邑宰求之不得,知其有田,因胁以赋役取。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

《遂昌杂录》

所南自宋亡,矢不与北人交接。于友朋座间,见语音异者,辄引去。人知其孤僻,亦不以为异。隐居吴下,有田数十亩,寄之城南报国寺,以田岁入寺为祠其祖祢。遇讳必大恸寺下,而先生并馆谷于寺。一室萧然,坐必南向。岁时伏腊,望南野哭而再拜。喜佛老教,工画兰,疏花简叶,不求甚工。画成即毁之,不妄与人。

宋稗类钞

所南当宋社既屋,无策自奋,著《心史》六万余言,铁函重匮,外著“大宋铁函经”五字,内题“大宋孤臣郑思肖拜书”十字,沉于吴门承天寺井。崇祯戊寅冬,寺僧达浚得之。

参考资料 >

郑思肖.豆瓣.2025-08-08

郑思肖与消失的泥土:一位南宋“遗民”的绘画与个人生活.澎湃新闻.2025-08-08

郑思肖集.豆瓣读书.2025-08-08

登录豆瓣.豆瓣.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