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溪河

流溪河位于中国广州市辖区北部,珠江三角洲的中北部,是广州的母亲河。流溪河干流全长157千米,流域面积2290平方千米,是一条从源头到河口皆在广州境内的河流,属于珠江三角洲河网河流。流溪河流域形状呈东北至西南的狭长形,南北长约116千米,东西宽约20千米,属粤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平原的过渡地带,东北高、西南低,上游为山区,间有小平原,良口以下逐渐进入丘陵平原区。流溪河地处亚热带,跨北回归线,气候温湿,雨量丰沛,降雨有较强的季节性,而且有强度大、范围广的特点,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其干流发源于从化吕田镇海拔1085米的桂峰山,始称吕田水,流向自东北向西南,与支流玉溪水汇合后方称流溪河。流经从化区、花都区、白云区、黄埔区四个区,最终在南岗口与白坭河汇合后流入广州珠江西航道。

流溪河因暴雨经常泛滥成灾,新中国成立以来,流溪河干、支流建成中、小型水库多个,拦河坝多座,用以调节流量。河流得到充分利用和治理。随着人口激增和经济社会发展,流溪河一度遭受了严重的污染。2016年底,流溪河89条一级支流中,46条水质为劣V类,11条重度黑臭。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也在下降。2014年,《广州市流溪河流域保护条例》出台,为流溪河流域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广州市人民政府制定实施《广州市水污染防治强化方案》等系列治水方案,流域内新(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3座,污水处理能力从42.6万吨/日提升至114.3万吨/日。2022年,流溪河流域水功能区达标率达88.9%。流溪河自然岸线率达到98.39%,岸线植被覆盖率为61.43%,常见水生植物有31种,其中挺水植物27种。20种国家级保护动物栖息繁衍,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

流溪河沿线两侧具有众多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村镇保护区,如宋代的梁氏祖墓、黄氏祖墓,明代的五岳殿,近代的吕田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木棉古村、花东镇等。陈毅元帅曾五游流溪河而不厌,并赋诗赞曰:“评比岭南风物,景色此间多”。2023年10月13日,流溪河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2024年6月24日,流溪河荣获广州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批)。

命名

流溪河干流发源于从化吕田镇海拔1085米的桂峰山,始称吕田水,流向自东北向西南,与支流玉溪水汇合,因由众多溪流涧水汇集成而得名流溪河。

位置境域

流溪河,其干流全长157千米,流域面积2290平方千米,是一条从源头到河口皆在广州境内的河流。流溪河流域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北部,发源于从化桂峰山,流经从化区花都区白云区黄埔区,在南岗口与白坭河汇合后流入珠江。北回归线横贯流域中部,整个流域呈斜长形分布。流溪河在良口镇以上约10千米的上游河道穿越于深山峡谷之中,河床平均坡降为1/1250,水流湍急,中下游在良口镇以下约100千米,河床平均坡降减至1/2500,水流较为平缓。  流溪河呈东北至西南的狭长形。属粤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平原的过渡地带,东北高、西南低,上游为山区,间有小平原,良口以下逐渐进入丘陵平原区,流域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0′12″至114°2′00″,北纬23°12′30″至23°57′36″,北回归线(N23°26′)横贯流域中部。流溪河流经从化区良口镇、温泉镇、吕田镇鳌头镇太平镇街口街道城郊街道江埔街道花都区花东镇花山镇黄埔区九龙镇白云区江高镇人和镇太和镇钟落潭镇、石门街道、白云湖街道、均禾街道永平街道嘉禾街道同和街道鹤龙街道等,在南岗口与白坭河汇合后流入广州珠江西航道。

地理特征

气候特征

流溪河流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湿,雨量丰沛,根据从化和广州市两气象站的资料,流溪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23.6mm。降雨具有较强的季节性,而且具有强度大、面积广的特点。全年降雨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雨量的84%左右,其中5-6月降雨量最多,7-9月因受热带季风影响,以热带气旋热带低压形成的暴雨为主,常伴有台风产生;10-12月,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下侵袭,天气晴朗少云,时有秋早出现,形成丰、枯季雨量不均的状况。流域多年平均气温约21.2℃,最高月平均气温29.0℃,极端最高气温38.7℃,出现在白云区,最低月平均气温10.3℃,极端最低气温7.0℃,出现在从化吕田。流域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100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85%,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为62%~93%。

地形地质

流溪河流域的地貌属华南台地的一部分,经地质历史上多次变迁,形成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其地形地貌区可划分为三个部分:温泉镇以上的中、低山地高丘陵地区,属构造侵蚀地貌,山脉多呈北东走向,山势雄伟。区内植被良好,有流溪河、黄龙带等大中型水库。温泉镇以西流域边缘低山丘陵区,属侵蚀剥蚀堆积地貌,大多数丘陵高程为100~250m,区内地形切割较深,植被中等,是流溪河中下游支流的发源地,也有不少小型水库分布。温泉镇以下河谷平原区属冲积平原地貌,主要由流溪河中下游平原和广花盆地组成高程一般在1~5m。平原与盆地内还散布着零星或带状,高5~100m不等的残丘或台地。流溪河河谷呈宽阔的“U”形。植被较差,水土流失相对较大。

土壤、土地利用与植被

流溪河流域内成土母质大多由花岗石和砂页岩组成。主要土壤种类有赤壤土、红壤水稻土,土纲为铁铝土和人为土。流域内土地利用类型有常绿林、混交林、果园、草地、水田、旱地、城镇用地、农村聚落等。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带性植被类型。流溪河上游流域分布有少量的保存较好的常绿阔叶林。由于人类活动影响,许多原生森林植被已被破坏殆尽,现有森林植被多为次生林和人工林。植被种类较丰富,热带、亚热带、温带的植物在流域内均有分布。上、中游段植被覆盖度高,越往下游,植被覆盖整体情况越差。

气候灾害

民国21年(1932),“七月二十九日至八月四日,连日淫雨为灾,自高塘以下至石井潭村,水势浩大,田亩被淹没,成为一片汪洋。流溪河沿岸之钟落潭镇、竹料、鸦湖、蚌湖等村,亦因山洪与西潦相遇,堤围崩溃,农田淹没,屋宇倒塌甚多。”1951年6月16日,流溪河水暴涨,龙洞坑围水闸被毁,决堤10多米。1957年5月上、中旬区内连降暴雨,5月20日降雨达208.6毫米,当日14~15时35分,降雨153.6毫米,时雨量达97毫米,流溪河水暴涨,堤围多处决口,岭南围内受涝面积1.97万亩,磨刀坑一带山洪暴发,鬼叫窿山塘被冲毁,五边、望岗一带田野,西瓜到处漂流。全区塌房53间,死8人,伤9人。1981年6月3日,白云区内东北部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流溪河水位上涨,凤尾坑等冲决堤围4处,2个山塘决口,1个山塘被冲坏排水涵管。流溪河沿岸堤围积水成灾,受浸农田3万多亩。1983年6月16日,白云区郊区、从化区连降暴雨,流溪河洪水暴涨,从化境内流溪河沿岸堤围崩决,流溪河灌溉工程左、右干渠被冲崩,决口11处,冲毁渠道建筑物6座,整个工程停水20多天,灌区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历史变迁

流溪河在街口附近一段河道的走向变迁十分明显。据清雍正八年《从化县志·山川志》记载,流溪河流经麻村、塘下之后,过东风村的殷家庄口、田边村口到青苔坑(即今街口街道的北街口一带),转向今河滨公园、石角潭(即今河西河堤广场金瓯址),折入鱼梁尾、陈屋(即今物资局址)、流入古楼潭(即今市人民政府招待所址)、流下门口江、再流经洪山围门口而至蓝田古庙,在蓝田水闸口外有龙潭河汇入,然后流向东南方。现在,上述许多地方已为街口街的建筑群所代替,流溪河则从街口街的东侧穿过。流溪河良口以上上游河道,原先两岸石壁陡峭,河道深窄。1958年,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在良口小车村的峡谷中,兴建一座总库容为3.86亿立方米的流溪河水库,控制其上游集雨面积达539平方千米。此后,这一带变成“高峡出平湖”的景观。流溪河的中下游因有众多支流汇入,水量渐大,河面宽度达200-300米,1958年前可通航,从良口镇至太平场的航程约66千米。1958年后,流溪河水库、温泉人工湖发电站及神岗大坳引水灌溉拦河坝等水利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流溪河在辖区内的航运亦随之中止。流溪河流域内,由于森林曾数度遭乱砍滥伐,加上不合理的开荒,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也使流溪河河床遭受淤积。1968-1975年8年间,街口大桥附近河段的河床淤高1.1米。从80年代开始,流溪河大量河砂被采掘用于建设,河床淤高大大降低,部分河段河床有下切现象。

水文特征

径流变化

流溪河从源头至河口,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河口等段。其中从源头七星岭至良口坝段为上游,良口坝至太平场段为中游,太平场至人和坝段为下游,人和坝至南岗口段为河口。从化区河段长117千米,占流溪河全长的68.4%,流域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70%左右。

水能资源

在水资源统筹利用方面。流溪河流域内河流(涌)共计318条,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达29亿立方米。

水质

流溪河流域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75%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0%以上,逐步修复水陆生态,基本实现水资源与环境生态的良性循环。远期流域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100%以上,实现水资源与环境生态的良性循环。

主要支流

流溪河是广州市市重要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水源地,流域内支流众多,一级支流有40条之多。

白云区段

从化区段

流溪河流域支流众多,在辖区内有吕田河、竹坑河、石坝河、牛栏河、楠木河(又叫玉溪水)、联溪水、汾田水(又叫黄龙带水)、牛路水、达溪水、北斗水、鸭洞河、石岭水、龙潭河(又叫黎塘水)、棋杆水、小海河(又叫曲江水)、概洞水、凤凰水、罗洞水、锦洞水、三百洞水、隔岭坑(又叫井岗水、银林水)、湖田水、格塘水、沙溪水与鹿胫坑等。其中集雨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支流有小海河、吕田河、楠木河、龙潭河、牛栏江和汾田水等6条。

治理开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流溪河干、支流均已进行开发利用,上游从化区花都区境内,建有中、小型水库多个,拦河坝多座,用以调节流量。白云区建成人和拦河坝,引水流量2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2万亩。并在各支流上建成新陂、白汾、南塘、沙田、铜锣湾、和龙、梅窿、大源、红路、磨刀坑等水库,库容共4303万立方米,控制集雨面积59.8平方千米。流溪河良口以上上游河道,原先两岸石壁陡峭,河道深窄。1958年,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在良口小车村的峡谷中,兴建一座总库容为3.86亿立方米的流溪河水库,控制其上游集雨面积达539平方千米。此后,这一带变成“高峡出平湖”的景观。流溪河的中下游因有众多支流汇入,水量渐大,河面宽度达200-300米,1958年前可通航,从良口镇至太平场的航程约66千米。1958年后,流溪河水库、温泉人工湖发电站及神岗大坳引水灌溉拦河坝等水利电力工程相继建成,流溪河在辖区内的航运亦随之中止。流溪河流域内,由于森林曾数度遭乱砍滥伐,加上不合理的开荒,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也使流溪河河床遭受淤积。1968-1975年8年间,街口大桥附近河段的河床淤高1.1米。从1980年代开始,流溪河大量河砂被采掘用于建设,河床淤高大大降低,部分河段河床有下切现象。90年代,对流溪河上游河段进行了综合整治。

根据《广州市流溪河流域综合规划(2015-2030年)》,溪河流域现有蓄水工程包括干流上已建成的5宗大中型水库和一批小型蓄水工程,控制面积占流域面积的35.2%,特别是上游建有大型流溪河水库、中型黄龙带水库,控制了上游的暴雨区,对调控中下游的洪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流溪河引水工程已建11座低水头梯级拦河闸坝,流溪河水库电站下游至河口段长110千米,落差约120m,自上往下分别为良口坝、青年坝、胜利坝、卫东坝、温泉人工湖坝、第三水厂拦河坝、街口坝、大坳坝、牛心岭坝、李溪坝和人和坝,均为闸坝结合的水工建筑物。

流溪河水库位于广东省从化区区东北部,是北回归线北侧的一座大型峡谷型水库,同时也是一座典型的热带亚热带过渡区水体。该水库建于1956年,是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灌溉等综合利用枢纽工程,水库总集水面积539平方千米,入库水流主要来自上游的2条支流:吕田河与玉溪河。水库水面面积约13平方千米,水库水面面积与流域面积之比约1:41。整个流域内水土保持状况良好,人口少,人类活动强度低,坝址区域划为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是广州市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

环境问题和保护

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激增和经济社会发展,流溪河一度遭受了严重的污染。2016年底,流溪河89条一级支流中,46条水质为劣V类,11条重度黑臭。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也在下降。

环境保护

相关文化

流域内的文化格局概括为“一带四区”,其中“一带”为流溪河干流,“四区”分别为从化自然山水区、从化果林兼历史村镇区、花东镇历史文化古迹区、白云历史文化古迹区。流域水景观布局分为三段:区段一为吕田镇良口镇,重点突出生态自然景观,同时强调古村落景观。区段二为温泉镇-京珠高速大桥,重点突出沿河村落景观,同时强调从化中心城镇景观;区段三为京珠高速大桥-流溪河河口,重点突出滨河城镇景观,同时强调郊野游憩景观。流溪河沿线两侧具有众多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村镇保护区,宋代的梁氏祖墓、黄氏祖墓,明代的五岳殿,近代的吕田革命烈士纪念碑,木棉古村、花东镇历史文化古迹等等,记载着沿岸的历史变迁。陈毅元帅曾五游流溪河而不厌,并赋诗赞曰:“评比岭南风物,景色此间多”。

主要荣誉

2023年10月13日,流溪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二批名单。

2024年6月24日,流溪河荣获广州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批)。

参考资料 >

广州从化:清澈山溪汇成河,碧水蜿蜒风物多.南方+.2025-08-08

..2025-08-09

广州市白云区志.广东省情网.2025-08-09

河流水系.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2025-08-09

优秀!流溪河入围“全国美丽河湖”.腾讯网.2023-11-17

流溪河:碧水蜿蜒润羊城.光明网.2023-11-17

广州市流溪河流域范围划定成果.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政府.2025-08-09

流溪河—广州市的母亲河.今日头条.2025-08-09

羊城新八景从化添彩 “流溪烟渚”绘诗意画卷.广州市从化区人民政府.2025-08-09

广州市白云区志(1996-2000).广东省情网.2025-08-08

共15个!广州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出炉.百家号.2025-08-08

水文.从化市地方志.2025-08-08

“全国美丽河湖”生态治理的流溪河样本.南方plus.2025-08-09

流溪河流域打造百里公园.今日头条.2025-08-09

流溪河水库.广州市生态环境局网站.2025-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