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

汉江(朝鲜语:한강,拉丁文名:Han-gang),古称“带水”“阿利水”“郁利河”等,位于朝鲜半岛中部,是朝鲜半岛的一条主要河流,也是朝鲜半岛上第四长的河流,仅次于鸭绿江、图们江与洛东江。汉江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6°30′至38°55′、东经126°24′至129°02′之间,发源于朝鲜半岛东海岸太白山脉西麓的五台山,从韩国江原特别自治道(南)三陟市的大德山流出,大体流向西南,在丹阳附近折向西经忠州后转向西北,沿途汇入众多支流,主要支流有北汉江、临津江等。接纳最大支流北汉江后向西进入首尔,江面渐宽。最后绕过金浦半岛的北部,从江华湾注入黄海。汉江流域面积达34473平方千米(其中韩国部分为26018平方千米),河道总长514.8千米。

汉江水系由705条河流组成,总长度为7256千米,其中包括15条主干河流、12条地方河流以及678条支流。韩国汉江河口形成溺谷,呈喇叭状。上游形成春川、迎月、骊州郡、华川等冲积盆地,下游的最大平原为金浦平原。流量大,冬季结冰。汉江流域内属温带季风气候,汉江流域内海拔超过8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其中海拔超1000米的山峰达48座。除峰顶区域外,这些山脉大多属于温带森林地带,且多数位于中温带区域。汉江流域的植物种类主要是生长在这些山地中的树木与草本植物,其数量占韩国植物种类总数的四分之一。

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凭借着经济的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并最终跻身发达国家行列,“汉江奇迹”这个词也随之被大众熟知。汉江流域有三光岛、世界杯公园岛潭三峰汉江市民公园等风景名胜,有汉阳都城、崇礼门、景福宫昌德宫等文物古迹。韩国汉江流域的民众与中国一样有在端阳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名称来源

韩国记载

在汉四郡与朝鲜三国时代初期,汉江与临津江因像一条腰带环绕朝鲜半岛中部,被称为“带水”。高句丽时期的广开土大王碑中,称其为“阿利水”;百济称其为“郁理河”;新罗则将上游称为“泥河”,下游称为“王逢河”。《三国史记・新罗篇・地理志》记载,当时的王逢县即如今京畿道高阳市行주地区,书中将汉江称为“汉山河”或“北渎”。这里的“汉山”指汉山州,也就是现在的京畿道广州市;“渎”意为流入大海的河流,“北渎”即指新罗北部的这条黄河高丽时期,因河道绵长、水流清澈开阔,汉江被称为“丽水市”;又因流域多沙,得名“沙平渡”或“沙里津”。更早之前,百济与东晋交往并吸收中国文化时,将汉江改称为“汉水”,此后旧称逐渐淡出,最终统一称为“汉水”或“汉江”。另有说法认为,“汉江”源于朝鲜语“한가람”,“한”意为“大、广阔、绵长”,“가람”是古代对河流的称呼,即“宽大绵长的河流”。朝鲜时代,汉江也曾被称为“京江”;外国文献中还记载有“首尔江(首尔特别市 River)”这一名称。

2004年3月,韩国“SEOUL汉语新标记委员会”提出,要将“汉江”的中文译法改为“韩江”。其理由是,汉江的“汉”字容易使人联想起中国的“汉代”。明知大学国语系教授陈泰夏等主张,“汉江是大江之意,‘韩’字也有大的意思,所以有必要这样修改。”关于SEOUL的标记法,委员会已接收了专家和普通市民推荐的诸多建议。其中包括将首领的“首”字和有茂盛之意的“蔚”字合起来称做“首蔚”;还有人提出,将曙光的“曙”字和有茂盛之意的“蔚”字合起来叫做“曙蔚”。汉城市有关方面表示,由于汉城市不能随意修改由建设交通部管理的河流名称,因此计划听取各界专家的意见后,正式向政府提议将汉江改为韩江

中国考证

在《中韩汉江文化渊源探究》中,学者杨万娟认为韩国汉江名称的来源与中国楚文化及楚国遗民迁徙密切相关。文中提出,公元前212年左右,韩终带领楚国罗、卢等氏族遗民渡海迁至朝鲜半岛,因楚人有“地名随人迁移”的特点,他们将故土中国汉江的名称移植到朝鲜半岛,形成韩国汉江之名。同时,韩国汉江流域及附近存在的江陵襄阳市丹阳、汉阳等与中国楚地相同的地名,其分布与中国汉江流域地名分布相似,被认为是楚国遗民为纪念故土刻意移植的结果,且通过图腾崇拜、神话传说、民俗习俗等文化层面的相似性,进一步佐证韩国汉江名称的命名逻辑源于楚文化的传播,是楚国遗民文化记忆的延续。

2018年,学者姚诗聪对汉江一词的来源进行了考证,并对杨万娟的文章进行了回应。姚诗聪认为从文献记载来看,《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东国舆地志》等均提及汉江源头为五台山西台之下的于筒水,该水色味、水质优良,“西流数百里而为汉江”,并记载其得名与于筒水水质胜常有关,类比中国长江的中泠泉,体现出受汉文化影响的慕华心理。关于汉江得名缘由的最早明确记载来自丽末鲜初权近的《西台水精庵重创记》,虽距推测的汉江得名时间(最早约3世纪末,下限公元5世纪末之前)已相隔约1200年,其可靠性存疑,不排除后人追加赞誉的可能,但目前《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的相关记载仍具较高可信度。文献中未提及汉江之“汉”含“大”的本义,且《三国史记》因以新罗正统的史观,将汉江名称出现时间大幅提前,存在失真。据考证,汉江得名实应为高句丽百济只是沿袭高句丽的命名。此外,汉江得名与源头水质优良直接相关,其中包含韩国古代慕华(汉文化)心理和民族自尊心理,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结果,与中国汉江及楚文化无直接联系,并非楚国遗民迁徙后为纪念故土而命名。

位置境域

韩国汉江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6°30′至38°55′、东经126°24′至129°02′之间。汉江发源于太白山脉西麓五台山,在中游两水里处与北汉江(317千米)汇合,绕过首尔特别市东南,于河口处与临津江(254千米)、礼成江(174千米)相汇,注入黄海的江华湾。汉江流域面积达26018平方千米,河道总长514.8千米。以流量为标准衡量,汉江是韩国规模最大的河流。

流域水系与特征

水系组成

汉江的其水系由705条河流组成,总长度为7256千米,其中包括15条主干河流(总长813.0千米)、12条地方河流(总长553.0千米)以及678条支流(总长5,890千米)。汉江的干流由南汉江与北汉江京畿道杨平郡杨水里汇合而成。

南汉江发源于江原特别自治道太白市的金大峰检龙所,流域面积12,514平方千米,河道总长375千米。它自南向西流淌,在宁越邑与平昌江汇合,流经忠清北道丹阳郡后转向西流,注入忠州市的忠州湖,为其蓄水27.5亿立方米,并驱动装机容量40万千瓦的水电站(1985年竣工)运行。之后,南汉江转向西北,汇合达川区后流经忠州市,进入京畿道。在道溪与蟾江汇合,随后又与清渼川汇合,继续向西北流淌,途经骊州郡时,纳入杨花川、福河川等支流。进入杨平郡后,南汉江与黑川相遇,转向西流,最终抵达与北汉江的汇合点——杨平郡杨西面杨水里。

北汉江发源于江原特别自治道金刚郡的玉发峰,流域面积10834.8平方千米,河道总长317.5千米。它汇合发源于金刚山非罗峰附近的南流、金刚川、金城川等支流后抵达华川郡,在此与从杨口郡方向流来的西川、水入川等河流交汇,形成破虏湖(蓄水量约10亿立方米)。之后,北汉江继续南流,汇集华川郡的各支流后注入春川湖,再在春川市的衣岩湖与昭阳江汇合。

发源于江原道麟蹄郡的昭阳江,自南向西流淌,在横跨麟蹄郡与春川市的昭阳湖蓄水29亿立方米,并驱动20万千瓦的水电站运行,随后在衣岩湖与北汉江汇合。北汉江在汇合加平川后,流经南怡岛,再与洪川江汇合形成清平湖,之后进入京畿道,沿着杨平郡南杨州市的边界流淌,最终注入杨水里。

在杨水里汇合而成的汉江,先与庆安川汇合后注入八堂湖,之后向西流淌进入首尔特别市,以平缓的流速穿城而过,期间汇合中浪川、安养川等支流,随后向西北直行并逐渐拓宽河道,形成金浦市高阳市的天然边界。抵达坡州市后,汉江汇合曲陵川,再与临津江交汇,之后绕过金浦半岛北部,最终经江华湾注入黄海

水文特征

汉江流域年平均径流量约为290亿立方米(不同统计口径范围在270—310亿立方米),流域面积约26,018平方千米,平均径流深度约1100毫米,高于朝鲜半岛平均水平。径流量空间分布呈现“上游富集、下游稳定”的特点:上游山区(如江原特别自治道)因地形抬升,年降水量达1500-2000毫米,径流量占全流域60%以上;中下游平原(如首尔特别市、仁川)年降水量约1100-1400毫米,因支流汇入总径流量保持稳定,但流速减缓。

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径流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呈现“夏汛、冬枯”特征:夏季(6-8月)径流量占全年60%-70%,7-8月暴雨集中期径流量达全年峰值。2011年数据显示,7月因雨季和台风影响,八堂大坝单月放流量达11,742.9立方米/秒,较往年同期大幅增加。秋季(9-11月)径流量逐渐回落,占全年15%-20%,水位相对稳定,是水资源利用的平稳期。冬季(12-2月)径流量仅占全年5%-10%,为枯水期,部分支流可能出现断流。2011年1-2月,汉江流域水库放流量维持在720-800立方米/秒,仅为夏季峰值的1/15左右。春季(3-5月)径流量缓慢回升,占全年10%-15%,但因春旱可能出现阶段性水资源紧张。

汉江主汛期为6-8月,其中6月底至7月中旬的“梅雨”和7-8月的台风暴雨是主要致汛因素。2011年汛期呈现典型特征:6月因局部集中暴雨,降水量较常年增加219毫米;7月受台风影响,单月降水量较常年增加388.7毫米,导致流域内水库放流量急剧上升,部分河段水位24小时内上涨5-10米。水位变化与径流量季节波动高度一致,夏季汛期水位最高,冬季枯水期最低。以首尔段为例,夏季最高水位可达10-15米,冬季最低水位仅2-3米。2011年监测显示,受7月集中洪水影响,汉江干流部分监测点水位较常年同期上升3-5米。

上游水库对径流起到显著调节作用,昭阳湖、春川湖等水库通过蓄水和泄洪,减少夏季洪水峰值,同时保障冬季枯水期供水。2011年数据显示,3-4月水库放流量较往年减少至800立方米/秒,通过错峰调度应对春季用水需求。径流主要依赖大气降水(占80%以上),其次为地下水补给(15%-20%)。冬季降雪融水补给占比极低,对径流贡献有限。

自然灾害

汉江记载的最大洪水发生在1925年7月18日,河流水位达到12.26m3的最高纪录,而该站的正常水位仅为1.0m3;并且其洪峰的流量已达到34400m3/s的最高纪录。Indokyo站的控制流域仅为25000km3。在汉城下游相应的200年一遇的设计洪水流量为37000m3/s。

从1995年8月23至27日,连日大暴雨倾泄在朝鲜半岛中部地区(即汉江流域和其他一些小河流域)。许多地方的日降雨量超过了300mm。这次暴雨引发特大洪水,席卷了大面积的耕地和城市的部分地区。造成50多人死亡,财产损失已愈6亿美元。这在有记载的洪灾事故中,造成的损失是最大的。

地理特征

气候

汉江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且雨热同期。2011年流域年降水量达1,914.6mm,较常年偏多574.4mm,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上游山区因地形抬升更为丰富。降水季节性集中特征显著,夏季(6-8月)受梅雨和台风影响,降水占比高,2011年6月、7月降水量分别较常年偏多219.0mm、388.7mm,主要由局地性集中暴雨导致;而2月、4月、5月、11月降水量较常年略增,1月、3月、9月、10月、12月则偏少。气温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高温多雨、湿度大,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气温过渡平稳、昼夜温差较大。夏季风带来充沛水汽,是降水主要来源,易引发暴雨洪涝,影响汉江径流量;冬季风导致冬季降水稀少,流域进入枯水期。此外,6月底至7月中旬的梅雨表现为持续阴雨、湿度大,夏季还可能受台风影响,带来短时强降水和大风,加剧洪涝风险,2011年7月因台风导致部分水库放流量大幅上升。

地形地貌

汉江流域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整体呈现“上游山区为主、中下游平原过渡”的空间格局。流域位于朝鲜半岛中北部,地理坐标范围为北纬36°28'19.7"—38°30'5.6"、东经126°30'59.5"—128°59'56.3",跨越多座山脉与平原区域。

上游地区以山地为主,太白山脉余脉贯穿其中,北部的金刚山、东部的雪岳山等山脉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地势起伏较大,河谷深切,多峡谷地貌。这一区域岩石以花岗石片麻岩变质岩为主,约占流域面积的80%,因长期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了众多溪流和支流,为汉江提供了主要水源。海拔超过800米的山峰有50多座,其中海拔超1000米的山峰达48座。除峰顶区域外,这些山脉大多属于温带森林地带,且多数位于中温带区域。

中下游地区逐渐过渡为平原,以京畿道平原为核心,地势平缓开阔,河道逐渐拓宽(如首尔特别市段河道宽度约400-1000米),流速减缓。该区域以沉积岩第四纪冲积层为主,占流域面积的20%左右,土壤肥沃,是韩国重要的农业区和人口聚居区。上游形成春川市、迎月、骊州郡、华川等冲积盆地,下游的最大平原为金浦平原,是优质稻米生产区,成为韩国的“谷仓”。江中有细鳞鲑香鱼小齿日本银鱼等。

流域内水文网密集,汉江主流由南汉江和北汉江汇合而成,南汉江发源于金刚山观光地区附近,北汉江发源于江原特别自治道北部,两大支流在杨平郡阳水面汇合后向西北流经首尔特别市、仁川等地,最终注入黄海。沿途还接纳了临津江、安养川、中浪川等支流,形成了复杂的树枝状水系。

特殊地貌方面,上游部分区域因石灰岩分布,经长期溶蚀作用形成了溶洞,如丹阳市上游地区的溶洞和天峻石林景观;中下游则因河流冲积作用形成了河漫滩和三角洲,尤其是仁川附近的汉江入海口,受潮汐影响显著,形成了独特的河口湿地地貌。

土壤

汉江流域的土壤及下垫面特征与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密切相关。上游山地地区以花岗石片麻岩变质岩为主,约占流域面积的80%,长期风化侵蚀形成的土壤多为薄层山地土壤,透水性较强,对地表径流有一定的涵养作用;中下游平原地区则以沉积岩第四纪冲积层为主,占流域面积的20%左右,土壤肥沃,多为河流冲积形成的壤土和黏土,透水性相对较弱,且因城市化进程导致地表硬化率较高,降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易集中形成短时洪涝。此外,上游部分区域如丹阳市上游有石灰岩分布,经长期溶蚀作用形成溶洞,土壤覆盖较薄,对局部水文循环产生影响。

生物多样性

汉江流域的植物种类主要是生长在这些山地中的树木与草本植物,其数量占韩国植物种类总数的四分之一。

人类活动

政权变迁

汉江在朝鲜三国时代即有“带水”“阿利水”“郁利河”等纪事,百济时与东晋交往渐多,输入中国文化。

大约在魏晋,百济取代了马韩,统治着朝鲜半岛西部汉江流域以南大片领土。公元4世纪后半叶,高句丽与百济之间,经过369年在百济的雉壤城和371年在平壤的两次战争,高句丽已将其势力推进到今大同江一带。4世纪末,好太王攻占了百济许多村镇,进逼百济首都汉阳(今朝鲜京畿道广州)。高句丽长寿王十五年(427年),迁都到平壤。475年,长寿王时,攻陷了百济首都汉城,将其势力推进到汉江以南一带。

公元660年和668年,新罗联合唐朝先后灭百济、高句丽,后于670—676年与唐朝战后占据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定都庆州,效仿唐朝推行中央集权,引入儒教削弱贵族,促成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此局面持续约200年。8世纪后,王位世袭引发混乱,自然灾害与社会问题加剧,统一新罗走向衰退。9世纪农民起义频发,10世纪武将甄萱建立后百济、没落贵族弓裔建立后高句丽,形成“后三国”格局。最终,后高句丽大将军王建于936年建立高丽,终结新罗时代。

918年王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至1392年灭亡,统治约470年。初期赵惇推行奴婢按检法、科举制度等改革,削弱功臣势力,成宗时期确立中央集权体制。但门阀贵族垄断权力引发动荡,12世纪后期武臣政变改变文臣主导格局。高丽后期,权门势族依仗元朝势力侵占土地,导致经济崩溃。1368年明朝要求收回铁岭以北领土,高丽内部分歧加剧,李成桂借机推翻崔莹势力,于1392年在新晋士大夫拥戴下建立朝鲜王朝高丽灭亡。

1392年李成桂建立的朝鲜王朝,至1910年李坧退位,历27帝、519年。初期李世民改革官僚与户籍制度,为世宗特别自治市时期的文化鼎盛奠定基础,世宗创制韩文、发展科技与雅乐。15世纪中叶后,土地兼并、党争与士祸导致国力衰退,1592年壬辰倭乱和1636年丙子之役进一步重创王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实学、阳明学等新思想传入,但统治者镇压革新力量。19世纪封建统治崩溃,内有农民反抗,外遭列强侵略。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解除与清朝宗藩关系,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李坧退位,王朝终结。

1910年至1945年,朝鲜半岛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下,日本设朝鲜总督府,通过宪兵警察镇压民众,掠夺土地、金融与资源,实施文化压迫。韩国人民持续抗争,1919年“三一运动”爆发,33名青年宣读独立宣言,引发全国示威,虽遭镇压失败,但推动1919年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上海成立,李承晚任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领导多次抗日行动,1941年随太平洋战争爆发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临时政府于11月迁回大韩民国国内。

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分占朝鲜半岛南北,北部由苏联驻军,南部由美国驻军,三八线隔绝南北交流,形成美苏阵营对峙。1948年8月15日,半岛南部成立韩国,李承晚当选总统;同年9月9日,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半岛正式分裂为两个政权。

经济发展

20世纪60年代起,韩国凭借着经济的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发达国家,赢得了亚洲四小龙的美誉,“汉江奇迹”这个词也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被大众熟知。汉江奇迹(한강의 기적)狭义上指的是1953年到1996年间韩国首都汉城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汉江贯穿市中心,将其分为江南和江北,故以汉江为名。这个名词是从描述原西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济迅速复苏的“莱茵河奇迹”一词借鉴而来。

而广义上,汉江奇迹这一名词指的是韩国飞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包括快速的工业化、科技进步、国民教育的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城市化、现代化、民主化和国际化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末跻身亚洲四小龙,2000年后,韩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韩国从战争的废墟转变成为世界第11大经济体,并造就了三星电子、LG和现代等世界跨国集团。2006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成为发达国家。

朝鲜战争结束时,首尔特别市的基础建设已被尽数摧毁,数百万计的韩国人当时在贫困和失业之中挣扎。1961年,朴正熙发动五一六军事政变时,韩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大约100美元/年。在随后朴正熙掌权的1961年至1979年长达十八年统治期间,朴正熙按照韩国国情开展了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和新乡村运动,使得韩国的农业和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据统计,1966年年至1969年,韩国GDP的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1.8%。短短40年的时间,首尔已经从一片废墟发展成为一个世界大都会。

1961年至1996年,韩国生产总值增长了200多倍;人均产值由100美元增长至13000美元。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表面的繁荣之下,也暗藏着贫富分化、财阀垄断等问题。因此,韩国经济腾飞有其历史顺应性和时代特色,很难效仿。

交通发展

汉江在历史上是汉阳南北的长江,阻碍了两岸民众的往来和经济发展。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后于1394年迁都到汉城。当时国王每年都要前往汉江以南地区进行巡视或祭祀,因汉江上无桥,只好用70多艘小船搭成浮桥渡江。

进入近代,随着韩国第一条铁路的兴建,1900年,汉江第一座铁桥——汉江铁桥竣工通车。1910年,日本强行吞并韩国,实行殖民统治。日本为掠夺韩国的资源,先后在汉江上建成几座桥。其中4车道的公路桥———汉南大桥,被称为汉城通往汉江以南地区的第一关。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韩国军队为阻止朝鲜人民军南进,将汉江铁桥炸毁。19年后,被毁铁桥才得到彻底修复。

20世纪60年代,韩国进入经济起期。汉江上建起4车道的杨花大桥,并把汉南大桥扩建成6车道。20世纪670年代,随着韩国经济的腾飞,汉城集中了全国约40%的经济力量,在经济发展的需求下,汉江上10年建起千户大桥、麻浦大桥、蚕室大桥、永东大桥和盘浦大桥等6座大桥。其中盘浦大桥为著名的双层桥,下层称潜水桥,即枯水季节通车,洪水期因水位高出桥面而暂停行车。20世纪680年代,韩国经济创造出“汉江奇迹”汉江面貌日新月异,建起元晓大桥、汉江大桥、铜雀大桥、东湖大桥、奥林匹克大桥等7座大桥。20世纪690年代汉江又增添了西江大桥和清潭大桥等4座桥。2002年,为迎接国际足联世界杯,汉江上又建起一座直接通往仁川国际机场的专用公路桥。另外还有3座大桥正在兴建中。

截至2004年,在汉城汉江上已建成并通车的桥梁共24座,其中公路桥16座,铁路桥4座,公路、地铁并行桥4座。这些桥梁所连接的公路铁路,不仅成为韩国经济交通的大动脉,而且还是连接汉阳与周边9个卫星城的交通和物资运输的主要干线。据统计,经由汉江24座桥梁的每天交通出行量近1000万人次。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1960年代韩国进入国土大开发时期,因渠化河道、大兴水坝和沿江高速等工程,汉江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韩国政府实施《汉江综合开发项目(1961—1979)》后,汉江的生态环境虽有所改善,但仍是为满足防洪、灌溉、水运等需求,忽略了河流的自然属性及其与市民生活的关系。进入1980年代,由于首尔特别市城市人口和交通需求迅猛增长,汉江边开展了大规模铺路建桥、公寓开发等项目,这些项目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但进一步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为了缓解这一矛盾,首尔市以申办1986年汉城亚运会和1988年奥运会为契机,制定了《汉江综合二次开发项目(1980—1986)》,通过在江边兴建奥林匹克大道、体育设施、游乐场、停车场和污水处理厂等项目,使得公共基础设施状况大为改观,为市民提供了娱乐休闲的空间。这些成果在初期受到市民的广泛赞誉,但是项目实施数年后,沿江交通拥堵、水质恶化和景观风貌损毁等问题层出不穷,尤其在蚕室地区和新谷地区设置的水中洑导致汉江河床固化、水深加深,过去广泛形成的沙滩和滨水植被带消失殆尽,这种因占用河流用地改变其结构与功能的治理方式致使汉江生态环境及空间断裂进一步恶化。

环境保护

治理过程

1991年由韩国国土交通部与建设技术研究院共同完成的“河流环境基础工程项目”首次把韩国国外先进的河流环境管理技术和自然型河川工艺引入韩国,并以此推动了自然型河川的环境管理程序和技术研发工作四,其中包括“自然型河川工艺发展研究”和“自然型河川整治方案研究”等课题。此外,由韩国建设技术研究院独立承担的“G—7”课题开发了适合韩国的自然型河流工艺G—7课题以首尔特别市良才川为例实施了韩国首个自然型河流恢复项目,但该项目对恢复河流自然性的理解并不充分,主要强调河流空间性、景观性和亲水性功能,治理停留在“河流公园”期23。1998年由国土交通部主管的乌山川整顿事业开启了新的探索,该事业不是以造景为目的的河流公园项目,而是把焦点放在恢复动植物的栖息地空间上,在韩国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全国各地方自治团体纷纷响应,围绕生物栖息地重塑开展了河流再自然化治理,首尔市的典型成功案例包括牛耳川、城北川和良才川的果川段等。恢复动植物栖息地这一河流治理理念的推广,使以人为中心的“公园河”向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河”迈进了一步,激励治河工程师们尝试扩展河流近自然恢复事业的内涵。

探索期的修复对象基本上以汉江单条支流为主,1999年首尔特别市以流域为单位制定了《汉江管理综合计划》,将流域分为五大片区,提出加强区域联动、协同推进河流生态治理。开启了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进程"。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提高,要求建设绿色汉江的呼声愈发强烈。2000年,《新首尔—汉江总体规划》发布,规划提出转变治理思路(由滨河开发转向滨水开发),打造河流自然性恢复与市民利用相协调的生态治理模式。2003年首尔市本着人与自然为核心的理念,结合水文、地理、文化等要素,实施了清溪川复原项目。依据清溪川的地理特征,该项目将其划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大区间进行主题规划;上游以城市风貌展示为主,中游着重体现城市与自然共生理念下游把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作为首要任务。通过设置高低水位护岸区等方式,清溪川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空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四。但是作为都市风貌型的清溪川,其区位特征限制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例如:土地资源特性限制了纵向与横向连续性的恢复;截水墙的设置抑制了地下水的流动;阶梯式河床破坏了河流的孔隙空间,导致微小生物无法栖息;长期依靠机械动能维持水量,高额管理费难以维系其运行等。韩国学界认识到,将城市覆盖河恢复到人类干预前的原始状态即回归自然很难实现。由此,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开发河流空间、减少人为干预与破坏以及积极引导河流自身发展成为恢复城市河流健康生态系统的共识。2007年,韩国环境部以“复苏与创新”为基调制定了《汉江复兴总体规划》,这是继1986年汉江综合开发项目结束后的第一个水环境综合发展项目。该项目指出恢复汉江自然生境的同时,提出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首尔特别市城市面貌的革新。通过构建河流空间与滨水开放空间的融合,打造亲水功能、利水功能与治水功能相融合的治理范式以恢复城市发展活力,提升首尔全球城市的竞争力。

早期的河流治理项目往往由单一间题驱动,形式简单,强调效率,而2009年以来韩国实施的河流治理策略则更全面且大规模。2009年韩国国土海洋部联合环境部、文化体育观光部等多部门以“应对气候变化、人类与自然共生、区域均衡发展、构建绿色增长基础、国土再创造”为目标确立了《四大江治理总体规划》,要求在确保防洪和水资源安全的前提下,各部门根据“年制计划”联动推进河流自然性恢复,将河流改造成集生活、休闲、旅游、文化和绿色健康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空间"。2014年首尔特别市为使因盲目开发而受损的汉江恢复为自然之河,提出“美好的生命共同体,希望的汉江”的口号,并制定了《2030汉江自然性恢复基本计划》。《基本计划》以改善生态环境、恢复清水绿色利用等三大战略为导向,包含9项政策课题和20个实施课题组,具体分三个阶段有序推进。

水利工程

汉江流域有两大综合性水利工程,一是昭阳江大坝,1973年建于北汉江上;另一个是忠州大坝,1985年建于南汉江,均用于防洪、供水和发电。昭阳江水库的防洪库容为5亿m3,可使北汉江在坝址处的设计洪水流量从10500m3/s减小到5500m3/s;忠州水库的防洪库容约为6.16亿m3,能使南汉江在坝址处的设计洪水流量从16000m3/s减小到14000m3/s。汉江上还有6座小坝,它们的库容较小,主要任务仅是发电。

污水治理

为防治水污染,韩国实施包括水质污染总量管理制度、友好企业指定制度、自愿约定制度水污染风险标识制度等,开始重视截污工程建设,不断完善排水管网系统,水质生态基础不断巩固。针对严重影响水质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畜牧养殖废水等点污染源,韩国通过大力建设污水处理厂等手段进行治理针对由道路、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形成的非点污染源,采取综合施策,诸如倡导正确施肥在主要道路和水源之间设置植被缓冲带等进行治理。经过多年治理,汉江水质得到根本好转。

为此,韩国政府实行严苛的水源地特别管理制度,并在选定的区域内设立水源保护区。为进一步保障饮用水安全,韩国在汉江流域的一些特定区域,划定了“特别清洁水域”,这里的水质标准更为严苛。同时,环境部门将可能发生水污染危机的区域划定为“特别对策区”,以此协调相关省、市和地方自治组织实现协同治理。韩国政府首先将首尔段划为“特别对策区”,实行综合施策。

恢复自然

进入21世纪,汉江治理理念发生转变,经历了从'建水泥堤坝”到“拆水泥堤坝”的转变,积极推进生态河流修复工作,实行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首尔特别市拆除了大部分水泥堤岸,恢复了土质自然河道。即使在不宜拆除水泥堤岸的地方,也用泥土覆盖,上面种植各种草木,利用天然土岸和水草净化水质,恢复河流自我净化功能。同时,在江中建设数十个“生态岛”,以满足生物多样性及景观功能。以支流清溪川为例,清溪川在20世纪50年代末处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状态,60年代政府对其进行公路覆盖,使其变成了地下臭水河。进入21世纪后,首尔进行生态修复,拆除了清溪高架道路。

韩国在推动生态修复的同时,高度重视与历史、文化、景观艺术等相结合进行治理发展休闲文旅观光。汉江流域在朝鲜半岛文化发展和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国高度重视挖掘、传承和弘扬汉江文化。目汉江首尔崋段的汉江公园作为“公园集合体”,由11个各具特色的独立园区组成,市政府汉江事业本部负责管理这些园区。汉江公园以其高度的便民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市民最满意的公园。同时,为缓解都市快节奏、高纛压力,韩国建成诸多凸显治愈文化的打卡地。这些打卡地已经成为首尔特别市旅游文化的代表,有效提升了城市品质。

完善法规

韩国政府坚持依法治江。从20世纪60年代的《公害紂唆阁治法》,到70年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至90年代韩国迈入法治化轨道,各方面立法不断细化,可操作性更强,形成了以《环境政策基本法》为主干的环保法律体系。此外,汉江治理坚持以全国国土规划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推动作用,是韩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盞的重要因素。韩国自20世纪中期至今已经实施五次国土综合规划,从总体上看,国土规划从推动经济增长转变为兼顾发展与环境协调、实现绿色增长。在管理体制上韩国的水域管理业务由多个部门共同负责环境部门、建设部门、社会保障部门、地方自治组织等各司其职。

资金保障

在资金保障方面,汉江治理资金保障充足,充裕的经费确保了治理项目的延续性经费以政府公益资金为主,同时吸纳社会资本,政府和社会资本以合作的方式对一些项目进行建设和运营,但对民间资本进入河流治理项目有严格的审查机制。在技术方面近年来韩国大力发展智慧水利,推进汉江治理“智慧化”,对环境基础设施进行智能改造。通过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韩国已基本实现了对水量、水质、水生态智能监测全覆盖,成为世界上智慧水利建设较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风景名胜

三光岛

三光岛位于汉江盘浦大桥南端,为韩国境内最先建造的一个形状为水上花朵般的人工浮岛。原名人工浮岛(音译三光彤彤岛)的三光岛,于2014年重新改装后更为现名,英文名「somesevit」包含英文「awesome」(令人惊叹、夸张)和点亮汉江的三个岛屿之意。

位于首尔中心汉江上的三光岛,为能感受特殊的水岸风情与艺术文化的多功能文化空间,占地面积达10421平方米。三个岛屿与数位多媒体艺廊,分别被称为佳岛(somegavit)、彩岛(somechavit)、帅岛(somesolvit)和艺岛(someyevit),位于东侧的彩岛象征日出展开活力的一天的太阳,散发灿烂的光芒;而中央的帅岛象征日正当中,在最高处以强烈光芒照亮四方;西侧彩岛则象征日落的彩霞,绽放优雅而唯美的光辉;数位多媒体艺廊艺岛则象征夜晚朦胧的月光。

整个三光岛的周围皆使用LED灯,岛屿形状相似的曲线及映射在建筑外观上的LED字体,每晚都华丽绽放,成为点亮汉江,为汉江夜景锦上添花的首尔特别市新地标。

世界杯公园

世界杯公园位于韩国首尔市麻浦区上岩洞与城山洞一带,是为纪念2002年韩日世界杯在原兰芝岛垃圾填埋场上修建的一座环境再生型公园。周边建设起了和平公园、天空公园、彩霞公园、兰芝川公园和兰芝汉江公园等代表性主题公园。

岛潭三峰

岛潭三峰是矗立在南汉江上的三座石峰,分别是将军峰、妻峰和妾峰。规模最大的将军峰上坐落着三岛亭。附近的岛潭三峰旅游区内设有三峰故事馆、黄布帆船、游览船码头和休息区等设施。

汉江市民公园

汉江市民公园位于横贯首尔特别市的汉江边,是市民们常聚集的休息场所。公园是依据20世纪80年代汉江综合开发计划而建立的,拥有各种体育设施和休息设施。汉江市民公园由以广津渡口为首的蚕室、堤岛、蚕院、盘浦、二村、汝矣岛、杨花、望远、仙游岛、兰芝及江西省地区等12个地区构成,而每个公园又各有特点。汝矣岛、蚕室、堤岛地区的汉江市民公园内有可供搭乘的游船。其中人气最旺盛的当属汝矣岛和堤岛。汝矣岛附近有不少电视台,拍摄电视剧时都将外景设在了岛上。不仅如此,岛上还能观察到栗岛生态保护区的各种鸟类。而堤岛地区则是有名的购物园地和水上冲浪胜地。

汉阳都城

汉阳都城修建于1396年朝鲜王朝时期,是朝鲜王朝首都“汉阳城”的界标,它沿首尔北岳山、骆山、南山等山脊而建,平均高约5至8米,全长18.6千米,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成为首尔的历史文化的地标性建筑,是全世界现存城墙中发挥防御作用时间最久的城墙之一,堪称珍贵的文化遗产。截至2014年,经过首尔特别市的保护和重建,汉阳首都的70%、总长12.8千米的城墙被保留和重建。

崇礼门

崇礼门修建于公元1447年(世宗29年),从1961年到1963年经过了大规模的拆卸及维修过程。1962年12月,崇礼门被韩国政府指定为“国宝1号”。2005年5月,崇礼门周围建造了广场。2006年3月3日,崇礼门中央道路向市民开放。虽然崇礼门是围绕首尔都城的8座城门中最重要的正门,在诸多城门中规模最大,但由于位于都城南端,因此经常被人们称作“南大门”。它的城门下端为石质城墙门洞,上端为双层木制门楼。与其它门不同,崇礼门的匾额是竖着写了“崇礼门”三个字。

景福宫

景福宫(Gyongbokkung)是朝鲜王朝(1392~1910年)时期汉城的五大宫之一,也是李氏王朝的正宫,它是李朝的始祖——太祖李成桂(1392~1398年在位)于1395年将原来高丽的首都迁移时建造的新王朝的宫殿,具有500年历史。中国古代《诗经》中曾有“君子万年,介尔景福”的诗句,此殿籍此而得名,因位于汉城北部,也叫“北阙”。景福宫是首尔特别市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宫殿之一,是韩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中心。1592年日军入侵时将宫苑的大部建筑物破坏,到高宗5年(1868年)重建时只有10个宫殿保持完整。

昌德宫

昌德宫位于韩国首都首尔。15世纪初,由朝鲜王朝第三代皇帝李芳远(Taejongofjoseon,1367~1422)下令修建,是朝鲜王朝第二王宫。昌德宫原是朝鲜国王的离宫,朝鲜王朝后期则代替景福宫长期作为正宫使用。王宫经多次重建,宫殿的面积与建筑体量严格遵循与中国的宗藩关系,最大时有宫殿建筑230多间,现存建筑13座60余间,主要建筑包括敦化门、仁政殿、大造殿、秘苑等。其他建筑有熙政堂、诚正阁、源殿、乐善斋、演庆堂等。宫殿用昂贵的青瓦铺设屋面,象征这里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敦化门是昌德宫的正门,建于1412年,为两层木结构建筑,是规模最大的宫殿大门,也是韩国最古老的宫门。仁政殿作为昌德宫的正殿是举行皇帝登基、大臣行礼、接见外国使节等国家重要仪式的地方。宣政殿是皇帝和高官大臣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大造殿是王妃生活的地方。

昌德宫的独特之处在于宫廷和住宅建筑与自然景观相互融合、协调一致,体现出传统的儒家思想。殿阁完全按照地形设计,布局严谨,被誉为朝鲜王朝时代造景艺术的杰作。宫殿建筑位于南面,北面打造出一个巨大的后花园,称为秘苑。花园里有一系列的露台、莲花池和亭台楼阁。园内有五万六千种不同种类的树木和植物,包括胡桃树、白栎木、榉树、李子树、槭属、栗树、构树红豆杉、银杏和松树。昌德宫是朝鲜王朝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对韩国的建筑、园林和景观规划,以及相关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东亚宫殿建筑和园林设计的杰出典范。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第Ⅱ、Ⅲ、IV项规定,昌德宫作为文化遗产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关文化

巫俗活动

韩国,巫俗活动颇为流行。从舞蹈方面而言,降神巫的舞动颇为激烈,尤其是当神灵附体并行驱鬼之事时更为突出,舞动也比较粗犷。而世袭巫的舞蹈,因其舞蹈的主旨在于神所以舞蹈动作尽呈优美之态,也显得细腻、繁多。据韩国一些学者的调查,汉江以北地区以降神巫为主,汉江以南主要是世袭巫。

节日习俗

在韩国汉江流域与中国一样有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相关事件

韩朝水道联合调查

2018年10月26日,韩朝在板门店举行第十次韩朝将军级会谈中商定,从11月初开始进行水道联合调查。11月,由韩朝军方、海运部门人士及水道专家等20人组成的联合调查团开展汉江和临津江入海口联合考察。

汉江睡觉大赛

2024年5月19日,“汉江睡觉大赛”在韩国首都首尔汝矣岛汉江公园举行。参赛者们只需躺在气垫沙发上,在现场播放的助眠音乐中入睡。基础心率和平均心率之间差异最大者获胜。

疑似出现巨型生物

2025年7月11日,YouTube频道“Jeongdamstory”上传一段7月7日晚在首尔汝矣岛汉江段夜钓时拍摄的视频。视频中,发布者惊呼发现一个反复浮沉、体长估计达6至10米的巨大不明生物,因恐惧迅速离开现场。然而,多名专家对该目击事件表示高度怀疑。匿名业内观点指出,汉江大部分水域较浅,水温受季节和污染影响波动剧烈,完全不适宜大型未知生物生存。另一名官员强调,汉江缺乏支撑此类大型生物的食物链基础。此外,汉江流经首尔市中心,人流量巨大,高清拍摄设备普及,却始终未捕获确凿影像支持巨型生物存在。还有官员称有可能是由于浊流,看起来比实际更大。另一官员表示:“每季度都会进行鱼类调查,6月调查时没有发现异常情况”,“水上安全官正在巡逻该地区,持续监测是否有异常情况”。综合环境因素、生态逻辑及过往案例,此次汉江“怪物”更可能又是一场视觉误认。

参考资料 >

汉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5-08-12

한강소개.韩国环境部.2025-08-12

韩国国家概况.外交部网站.2025-08-13

2011年度汉江流域污染总量管理调查研究项目.韩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2025-08-13

《汉江生态经济带研究与规划》系列之一:韩国“汉江奇迹”对中国汉江开发的启示.湖北经济学院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2025-08-12

中评花絮:汉江奇迹 韩国经济如何腾飞?.中评网.2025-08-12

首尔20新潮地:三光岛.人民网.2025-08-13

垃圾填埋场的美丽“变身”-世界杯公园.新浪微博.2025-08-13

岛潭三峰(도담삼봉).韩国旅游发展局.2025-08-13

汉江市民公园 (한강시민공원).韩国旅游发展局.2025-08-13

首尔市长当导游 邀西安市民去汉阳都城看古城墙.环球网国内.2025-08-13

韩国“国宝一号”崇礼门烧毁坍塌 警方怀疑人为纵火.中国日报网.2025-08-13

韩国故宫:景福宫.大众网.2025-08-13

昌德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5-08-13

韩国提出“汉江”改“韩江” 首都名河流名都改.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2025-08-12

平均三公里一座桥 每天通过千万人次汉江在汉城就有24座桥(附图片4张).新浪网.2025-08-12

韩国防部:韩朝5日启动汉江入海口联合考察.新浪.2025-08-12

首尔举行“汉江睡觉大赛”.百家号.2025-08-13

韩国汉江疑现巨型生物?专家:极可能误认,汉江没有大型生物生存条件.光明网.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