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生,1946年8月出生于湖北武汉,粒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研究。
1970年,陈和生从北京大学毕业,1978年考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1979年4月被派遣到德国汉堡的德意志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在丁肇中教授的Mark-J实验组工作。1984年5月,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恰逢中国科学院启动博士后试点工作,陈和生选择归国,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博士后。1992年,陈和生被任命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2005年,陈和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其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同年被东莞理工学院敦聘为 “双聘院士”。2025年10月18日,陈和生听闻杨振宁先生去世的消息时,感到非常意外和悲痛,并表示和杨振宁讨论最多的是大科学装置。
1999年,陈和生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0年,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7年,陈和生获全国创新争先奖。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1946年8月,陈和生出生于湖北武汉的一个中医家庭,父母皆为福州人。中学时期,一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点燃了他对物理的兴趣。高考时,作为湖北省高考物理状元,陈和生顺利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1978年,陈和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并在这里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实验组的一名科研人员。后来,丁肇中从实验组15名中国访问学者中,挑选出两名到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陈和生便是其中之一。博士毕业后,丁肇中希望陈和生能留美工作,国外许多研究所和大学也表示可以给他提供博士后的位置,但他都拒绝了。当时,恰逢中国科学院启动博士后试点工作,陈和生选择归国,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博士后。
职业经历
1984年9月,邓小平在北戴河区接见丁肇中教授,丁教授谈到Mark-J实验培养的博士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的安排。“丁肇中教授很支持陈和生在北京的工作,提供了一台Micro-VaxII计算机,相当于当时高能物理所最大一台计算机Vax785容量的60%,使陈和生能够在高能所进行L3实验的蒙特卡洛模拟和探测器的设计和优化工作,对陈和生在北京工作帮助很大。”
1988年,陈和生被任命为高能所所长,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的方案。因为他认识到,中国高能物理不仅要研究微观世界,还要肩负起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大型交叉前沿研究平台的重任。1992年,他被任命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1998年,陈和生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此时中国科学院实施了知识创新工程,着力优化队伍结构,在全国率先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度,对博士后研究人员实行了相对灵活的项目聘用制度。博士后制度是对用人制度的一种补充,“在编人员+流动人员”成为了全院新型用人机制。博士后研究人员成为科技流动队伍的主体,也成为单位“选人聘人”的“蓄水池”,队伍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2000年7月,国家科学教育领导小组同意了中国科学院提交的发展战略。陈和生带领高能物理团队,历经5年努力,完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这个工程的性能提高了100倍,保持和发展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2004年4月,人们已经看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第一阶段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有关部门介绍,2004年11月19日16时41分,在直线加速器控制室的示波器上清晰地得到了直线加速器出口处的电子束流信号。经测算:流强约为2A以上。这个信号的获取,标志着BEPCII直线加速器的改进工作取得了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陈和生介绍,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性能将是美国同一类装置的3到7倍,对研究比原子核还小1亿倍的夸克粒子等基础科研有重要意义。200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他卸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2015年,他当选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同年,东莞理工学院敦聘陈和生为“双聘院士”。2022年1月15日,参与的《散裂中子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入选2021 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拟奖(特等奖)项目名单。2025年10月18日,陈和生听闻杨振宁先生去世的消息时,他感到非常意外和悲痛,并表示和杨振宁讨论最多的是大科学装置。
研究方向
陈和生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研究。
研究成果
综述
1979年至1986年在德国DESY参加丁肇中教授领导的Mark-J实验,为胶子物理研究和精确检验标准模型作出重要贡献。1983年起参加欧洲核子研究中心L3实验物理方案制定和探测器设计,负责强子量能器设计、模拟和重建程序工作,主持tau物理分析组工作,对精确检验标准模型、测定电弱参数和中微子代数等作出重要贡献。1995年至1997年主持阿尔法磁谱仪(AMS)大型永磁体系统的研制,在北京成功研制了人类送入太空的第一个大型磁体。该磁体于1998年搭载航天飞机进行了首次飞行,并于2011年送到国际空间站长期运行,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陈和生提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发展的科学目标和设计方案,担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经理,按计划完成工程建设,达到设计指标,性能提高了100倍以上。BEPCⅡ的大型高能物理实验国际合作组——北京谱仪Ⅲ获取了该能区世界最大的数据样本,取得了包括“首次发现带电类粲偶素Zc(3900)及其伴随态”等多项重大物理成果,被美国物理学会评为2013年世界物理学11项最重要的物理成果之首。BEPCⅡ保持和发展了我国在粲物理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陈和生主持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是主要倡议者之一,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部经理,主持了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散裂中子源采用了创新设计方案,多项指标进入国际先进行列,2018年3月按计划完成工程建设,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验收指标,调试速度远超过国际上其他散裂中子源,靶站最高中子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的中子散射技术及应用和强流质子加速器技术实现了重大跨越,使我国进入世界四大散裂中子源的行列。2018年8月,散裂中子源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博士后期间,对L3实验强子量能器设计提出了独特的方案,提高了探测器的性能,大大降低了造价,为L3实验所采用,并在《核仪器与方法》上发表了文章。陈和生说,相比国外,在中国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博士后是自己科研人生中的重要经历。陈和生由衷地说,博士后期间的最大收获就是证明了在国内也能对国际高能物理实验合作的蒙特卡洛模拟和数据分析做出高水平的工作。
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凝聚着我国几代高能物理家的梦想与心血。经过几十年的奋斗,BEPC/BES让中国高能物理在世界占据了一席之地,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为世界八大高能加速器中心之一。科学家们在BEPC和BES所获得的数据比此前国际上其它实验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质量良好,构成了当今世界上粲能区的最大数据样本,取得了丰硕的物理成果。现在陈和生正在领导BEPC的重大改造工程,将它的性能提高两个数量级,这将是国际上在该能区最好的加速器,预期将能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保持和发展我们在粲能区物理的国际领先地位,并有力促进我国加速器和探测器技术以及相关领域高技术的发展。
陈和生在参加Mark-J实验中系统地发展了簇射计数器的刻度方法,提高了位置和能量分辨率,从而提高了能流测量精度,为三喷注事例的发现做出了贡献。参加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L3实验物理方案制定和探测器设计,负责过强子量化器程序包的重建工作,开展了有关物理结果分析、L3上检验标准模型、测定电弱参数和中微子代数等工作。作为阿尔法磁谱仪大型永磁体系统研制的技术负责人,领导和协调合作组工作,在系统总体方案、运用高能物理蒙特卡洛方法设计、优化探测器和空间环境模拟试验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方案设计、可行性论证和一些预研工作。提出BEPCII的方案,领导BEPCII的设计、预研和工程立项,制定双环方案和主持工程建设与调试工作。
在加速器物理实验领域,从事精确检验标准模型、测量基本参数,τ轻子物理,以及寻找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主持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Ⅱ重大改造工程;非加速器物理实验领域,领导中国阿尔法谱仪AMS国际合作,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
影响力
陈和生院士主持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提出科学目标,担任工程经理,领导完成设计与工程建设,按计划达成建设任务,达到验收指标。陈和生院士对中国粒子物理实验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开放作出了突出贡献。
国际地位
陈和生主持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领导了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按计划完成,达到设计指标,实现稳定高效运行,获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发表论文
参考资料
社会任职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从BEPC轰然撞开中国高能物理新时代大门,到散裂中子源成为探索微观世界的 “超级探针”,陈和生院士以拓荒之姿探索微观世界,以坚守之力铸就国之重器。(北京卫视 评)
大国重器背后的筑梦者。(中科院 评)
回顾陈和生的人生历程,是对“有一种选择叫‘祖国需要’”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北京科协 评)
参考资料 >
灯塔传承 | 陈和生:探索微观世界的“火眼金睛”.澎湃新闻.2025-10-20
陈和生 院士.陈和生 院士.2025-10-20
陈和生.中国知网.2025-10-20
陈和生.陈和生.2025-10-20
“他对青年人才的关心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今天,他们共同怀念一个人.“他对青年人才的关心从来不是一句空话”,今天,他们共同怀念一个人.2025-10-20
陈和生:高能的人生.百家号.2025-10-20
陈和生.陈和生.2025-10-20
院士追忆杨振宁:和他讨论最多的是大科学装置.今日头条.2025-10-20
陈和生:我国第一位博士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24-06-21
市民认出《新闻联播》里的人后,悄悄为他们买单…….微信公众号.2025-10-20
陈和生:完善博士后制度 助力人才强国梦.中国科学院.2025-10-20
陈和生:我每天都如履薄冰.中国科学院.2025-10-20
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拟奖公示(公示期已结束).广东省科学技术厅.2025-10-20
陈和生.陈和生.2025-10-20
6月8日“身边的物理学家”系列报告《中国散裂中子源及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2025-10-20
院士大讲堂来了!带你探索“国之重器”!.澎湃新闻.2025-10-20
2014-2015年度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奖颁奖词.物理学会.2025-10-20
广东12人获2021年“南粤突出贡献和创新奖”,深圳两人上榜.澎湃新闻.2025-10-20
陈和生:大国重器背后的筑梦者.手机凤凰网.2025-10-20
《大先生》陈和生院士:以拓荒之姿探微观,以坚守之力筑国之重器.微信公众平台.202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