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真义》是由胡齐临撰写的书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发行。本书旨在消除人们对《论语》中关于人类性别差异论述的误解,并详细阐述了《论语》中有关“中庸”及治国理政的理念。
内容简介
《论语》历经孔子及其弟子的传承,至孟子、荀子时代后,因历史原因出现传承断层。《论语真义》遵循历史脉络,作者广泛咨询智者,凭借内心感悟,将所得智慧凝结成文字,力图弥合现代白话文理解《论语》原典可能产生的偏差,再现《论语》的真实内涵,期望在21世纪再次发挥其精神引导作用。书中着重阐释了《论语》在三个方面展现的智慧:一是澄清了人们对儒家经典中关于男女差异观点的误解,尤其是《论语》最后一章强调女性的伟大,旨在为女性正名;二是深化了对“中庸”这一人类认知范畴的认识和发展;三是详尽诠释了《论语》中关于治理国家、天下太平的理论,其中提出“以德立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理论,这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和为贵”、“和平”、“和谐”等重要理念,这些都是建立在“德立和法治”统一基础之上的重要发展。作者指出,人类最终极的真理只能有一个,历代追求真理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意味着真理的标准会因此改变。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即使我们尚未达到智慧的巅峰,也不能为了个人意见而误导后人。对于《论语》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说法,作者强调不应将其误解,而是要先“开悟”,即明确其含义。如果没有“开悟”,就需要不断请教明师、研究、学习和实践。作者引用了一段偈语,表明女性对世界的贡献。同时,作者批评了那些认为儒家轻视女性的看法,指出这种误解违背了儒家“仁”的核心价值观,即平等地尊重男性和女性。《论语》作为“以人为本”的智慧经典,其“爱人”的思想理论展现了对人类的关怀。作者认为,要理解圣人的境界,就必须具备同等的思想境界,否则就不能正确传达圣人的教导。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认为,君子对自己家庭成员的教育最为困难,因为他们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如果过于亲近,他们会变得无礼,而过于严格,则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孔子借此提醒君子要注意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要还原历史真相,尊重女性的“仁”,不应该将君子的家庭教育曲解为歧视女性的行为。书中提到,女子包括家属、妻子、小妾、女儿等,属于内眷属,而同志、同事等则是外眷属。本章讨论的女子指的是内眷属,君子对其管理是有难度的,也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古时候不允许君子、大臣的妻子、小妾参与政治活动,限制她们进入办公场所。作者举例说明,历史上有许多君子因女子和小人而遭受挫折。为了表达对女性的关爱,儒家在《论语》的最后一章进行了精彩的论述,但由于历史文献的缺失和战争的破坏,导致中国文化传承中断,美好教诲被视为多余。作者引用了《论语》中的一段话,描述了国君夫人如何展现中华女性的美好形象,特别是那种童子般的微笑。作者认为,国君夫人应当拥有并展现所有的女性美德,而且应当表现得谦逊,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作者指出,孔子的《论语》已经经历了历代社会实践的考验,并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物。然而,在古代文化的断层中,一直没有人为女子正名。作者呼吁,让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智慧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所有人都能从中受益,并为中华民族诞生了孔子而感到自豪。
目录
- 前言
- 《学而第一》篇第一
- 《为政》篇第二
- 《八佾》篇第三
- 《论语·里仁篇》篇第四
- 《公冶长》篇第五
- 《雍也》篇第六
- 《论语·述而篇》篇第七
- 《泰伯》篇第八
- 《论语·子罕》篇第九
- 《论语·乡党》篇第十
- 《先进》篇第十一
- 《颜渊》篇第十二
- 《子路》篇第十三
- 《宪问》篇第十四
- 《卫灵公》篇第十五
- 《季氏》篇第十六
- 《阳货》篇第十七
- 《论语·微子》篇第十八
- 《子张》篇第十九
- 《尧曰》篇第二十
参考资料 >
论语真义.豆瓣读书.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