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馍

土馍,用白面土烘焙的馍,颜色像土,因此被称为土馍,又名土炒馍,是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区的传统特产。

土馍在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已有很长历史,方圆几十个村庄的人都会制作。土馍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用鸡蛋、芝麻、小磨香油、葱花等为辅料,先揉成面团,搓成指头粗,然后再切成一段段小面块,并以王屋山特有的白面土为烘焙介质,炒制而成。2021年7月15日,土馍制作技艺被列为河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土馍外酥里软,是一种高铁、高锌、高钙、高钾的传统风味食品,具有醒脾健胃、消滞化食、柔和肠胃的效果。

历史发展

土馍在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其制作工艺在方圆数十个村庄中代代相传。

2011年,土馍被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樊双旗是土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3月23日,樊双旗带着土馍来到鹿邑老子故里——鹿邑,参加了第三届老子生日拜典·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展演活动。2018年以来,樊双旗与济源市一家研学机构合作,土馍相关的研学课程被推出。这些课程不仅向中小学生传授了土馍的手工制作过程,并讲述了土馍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

2021年7月15日,土馍制作技艺被列为河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制作方法

土馍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用鸡蛋、芝麻、小磨香油、葱花等为辅料。先把面发酵后,加入鸡蛋、调料等,揉成面团,搓成指头粗的面条,再切成如大枣、小枣、核桃等大小的面块,锅里放入白面土(即观音土),与面块一同翻炒,热量通过锅传导给白面土,从而将面块炒熟,炒熟后用筛子筛一遍就可以食用。

食品特点

土馍色泽微黄,散发着香气,口感层次分明,外壳酥脆,内里柔软,硬中带脆,酥香四溢,既可当作日常吃的食物,又能调理肠胃。土馍保存时间长,可达一年不变质。加工土馍的土,经有关部门检测,含铁、锌、钙、钾等多种微量元素,有助于改善人体机能,促进肠胃健康。

营养价值

土馍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一种高铁、高钙、高锌、高钾的传统风味食品。具有醒脾健胃、消滞化食、柔和肠胃的效果。《本草纲目》记载:“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多用于脾虚泄泻;《本草蒙荃》记载:“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用于补脾止泻。

相关保护

2011年,土馍被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7月15日,土馍制作技艺被列为河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关传说

关于土馍的起源,流传着两个传说。其一,相传在唐朝王屋山下有一位财主,他对待长工极为苛刻,甚至不让他们吃饱。有一次,一个名叫王建生的长工偷偷取了一些面粉,到野外用白土泥包裹后放在火中烧烤,制作出了一种可口的食物,这个方法在当地传开,久而久之就成了土馍。

另一个传说则与古代的一场疾病有关。很久以前,王屋山地区突然流行一种怪病,患者胃酸、心呕、肠胃不适、没有食欲。当地的医生束手无策,村民们只能求助于上天。他们登上天坛之顶,连续祭祀四十九天以祈求神灵庇佑。终于,他们的诚心感动了上天,观音菩萨化作一位姥太降临人间。她采集了天坛顶峰的净土,并将面团放入土中炒制后让患者食用。几天后,所有患者都逐渐康复。为了感谢菩萨的救命之恩,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土姥太”,并将这种面团命名为“土馍”,净土则被称为“观音土”。由于这种又白又细,好似面粉,后人又将其称为“白面土”。

相关活动

2017年9月9日,万人吃“土”大会在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道境广场举行,制馍师傅现场筛土、和面制作土馍,主办方用2吨土馍拼成“土”字,免费提供给大家。

2024年5月,河南省济源市愚公学校在校园举行主题为“家乡小吃我来做——炒土馍”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到野外找寻白土,接着,把运回来的白土敲碎,过细箩后的碎土倒入锅里加热,做土馍小组在发酵过的面里打入鸡蛋,撒上调料、芝麻,尽情的揉搓,然后搓条,切成均匀的剂子,最后,把土馍剂子放到炒制热的土里翻炒,用土的热度加热,几分钟后土馍就出锅了。

参考资料 >

河南王屋山:千名大胃王争吃“土” 5000斤土馍一扫光_大陆_国内新闻_新闻_齐鲁网.齐鲁网新闻.2024-07-15

双十一还没来,“ 吃土” 就有了现实版:河南济源数千人吃掉一吨土馍!.扬子晚报网.2024-07-15

爱上一座城​–济源.微信公众平台.2024-07-15

樊双旗:土炒馍里的乡土情怀.济源市人民政府.2024-07-15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2024-07-15

樊双旗:土炒馍里的乡土情怀.济源市人民政府.2024-07-15

千人齐吃“土”!2吨土馍被一扫而光-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上游新闻.2024-07-15

来,今天我们吃土吧——愚公学校举行“炒土馍”综合实践活动.济源文明办.202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