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民间故事,俗称“拉呱”,是崂山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崂山民间故事的内容大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几方面,涵盖风物传说、人物传说、鬼怪灵异传说等。崂山民间故事门类广、数量多、内容丰富,从现已搜集到的崂山民间故事内容推断,崂山民间故事最早发生于远古年代。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蒲松龄以崂山耐冬、牡丹和崂山道士为题材写成了短篇小说《香玉》和《崂山道士》,这也是最早记载崂山民间故事的文字。自1983年以来,崂山区的文化部门共搜集到涵盖神话、历史人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风物传说等17个门类的5600余个民间故事,先后编印出版了《崂山民间故事全集》《青岛海洋民间故事》等22个民间故事专辑。其中《崂山茶》等7篇故事和《崂山志异》故事集,先后获全国民间故事二等奖;《宋宗科故事集》和《崂山故事选》分别荣获山东省民俗成果一、二等奖;《黑二斩妖》荣获山东省民间文学作品二等奖;《崂山民间故事全集》获青岛市第三届文学艺术作品一等奖。
2006年,崂山民间故事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崂山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崂山区民间故事,俗称“拉呱”,是崂山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在解放前几乎没有文字记载。崂山民间故事门类广、数量多、内容丰富,从现已搜集到的崂山民间故事内容推断,崂山民间故事最早发生于远古年代。据《山东省志·蒲松龄传》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32岁的蒲松龄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受当时崂山民间传说故事的启发,以崂山耐冬、牡丹和崂山道士为题材写成了短篇小说《香玉》和《崂山道士》,这也是最早记载崂山民间故事的文字。
1983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崂山的传说》,1984年,山东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神奇的石门崖》。1986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崂山志异》,百花出版社出版了《黑二斩妖》以及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崂山风物故事》。从1983年至1986年春,由青岛市群众艺术馆和崂山县文化馆合编的《崂山民间故事集》(资料本)1至5集,总计编辑出版了崂山民间故事专集11个(包括资料本),收入崂山民间故事683篇,189万余字。截至1997年,崂山民间故事共分类出版了16个故事专集,包括民间故事2172篇、454万字。民间文学业余作者有54人分别被吸收为各级民间文艺家协会。其中国家级会员4人,省级会员23人,市级会员54人。
2006年10月,崂山民间故事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入选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入选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内容
崂山民间故事的内容大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几方面,涵盖自然变化神话、英雄神话、历史人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仙道传说、山川传说、特产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5600余个。受自然、地理环境和道教文化的影响,在崂山的民间故事中,数量最多且最有崂山特色的当推风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和海洋故事。
艺术特点
崂山民间故事门类广、数量多、内容丰富,崂山民间故事利用口头形式传承与民间,流传区域广泛。
人物塑造
在崂山区民间传说中,存在着数量可观的“仙话”,即以叙述神仙活动为中心内容的传说。即使不叙述神仙活动,在崂山地区的民间传说中也总有神的影子。这种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话的影响,但是更与道教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在崂山的民间传说中崂山人民并不是一味地推崇与歌颂神灵。在他们的口中,神仙有善有恶,变成了人间百态的一种折射。在《石老人的传说》中,龙王就被塑造成一个恶霸式的神仙,他强抢民女,迫使老人与他的女儿分开。这是人间悲剧的一种另类展现,现实中的恶霸由神仙扮演,而更加丑恶。在《擎天柱的传说》中,王母娘娘被描画成心胸狭窄、不愿成人之美的强权代表,与之相对也塑造了百花仙子这一重情重义、敢爱敢恨的仙女形象。
故事结构
物质性结构要素主要指在崂山区地区的民间传说中胶合着人化的自然。崂山地区的人们依物取形,随类赋彩,把风物的外形特征和生长习性人格化,于是有关联的,无关联的,并且大部分本来可能是无关联的人、事和风物便有机地胶合在一起了。在《关公夜读石的传说》中,崂山人将关老爷和一块酷似他的大石有机地联系起来,认为关老爷死后做了雨神,在崂山日夜体察民情。这样就使风物与人的联系有了一定的可信度,同时又增添了奇幻色彩。
在民间传说中积淀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情感。在崂山区地区的民间传说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崂山人民的历史观:对仁义道德的好皇帝的渴望和对忠臣清官的向往。无论是《关公夜读石的传说》中对关老爷不吝笔墨的赞美,还是在《将军石》中对秦始皇暴政的批判,都深深地体现了崂山人的一种历史情感,民间传说无疑是崂山人历史观点、历史情感的最重要载体。
思想内含
崂山地区的民间传说主要体现了对道教世界观的继承与改造,同时也体现出崂山山海精神的精髓。崂山精神指的不仅是对神仙精神的信仰,还是一种积极进取、不服从命运的反抗精神。崂山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崂山区人相信人只要修善德就能脱离苦海,对神仙思想深信不移。所以崂山地区的传说中许多是以神仙为中心人物而展开的,在上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但是崂山人对于道教思想并没有全盘继承,更多了一些积极进取、不向现实低头的精神。如《擎天柱的传说》讲的是一年发大水,逃难的人都到山上落了户。天柱为人善良、手脚勤快,一心想把崂山治理好,带领人们起早连晚开山治水、种地栽树。没几年的工夫,崂山像座花果山一样,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其后,天柱和百花仙子因为织女的一串珠子而结缘,在茫茫深山中寻一串珠子,是何其困难。他爬了四十九座山,过了二十七条河,山沟旮旯找了个遍,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找到神珠。正是这精神令仙女倾心,也正是这精神,在王母娘娘拆散他和爱人后,让天柱化身为一座擎天柱与天比高,向天示威。
情感表达
崂山区地区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土生土长的,围绕着崂山人和崂山的万物仙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仙与仙之间的爱恋
主要有《鳝鱼女和团鱼郎》《梅花仙》《双花仙》等。以《梅花仙》为例:故事讲述了崂山十位梅花仙中的梅娘和鲤鱼精李郎结缘相识的故事。他们相识于洞庭湖,成婚后回到崂山与家人团聚,育有一子。后来他们的孩子以梅花为书,考取了功名,御赐他的母亲、姨母为“十梅仙”。
人与仙之间的爱恋
主要有《人参姑娘》《鲤鱼精》《参姑和巴哥》《莲花媳妇》等。在《人参姑娘》中,苦娃受尽主人家的欺凌,却遇到了善良人参精山妹,两人情投意合,但是财主贾仁想要吃掉山妹,最终贾仁丧了命,苦娃和山妹成了亲,在山上到处撒下人参种子,过着安乐的日子。
人与人之间的爱恋
主要有《牛媳妇》《鬼媳妇》等。在《牛媳妇》里,梨花家把十八岁的梨花许给了六十八岁的老女婿,梨花的心上人王祥巧施妙计,让老女婿娶了一头牛回家,自己终是抱美人归。崂山区的民间爱情故事是崂山民间故事中一颗闪耀的明珠,其数量之大,内容之丰富,是其他民间故事无法比拟的。可见崂山人民对精神生活,特别是对爱情与家庭生活的重视,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分类
崂山民间故事的内容大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几方面,涵盖风物传说、人物传说、鬼怪灵异传说等。
风物传说
“地方风物传说,是关于特定地方的景物、古迹、特产、动植物的由来,命名和特征的解释性传说,是对特定地方的实物或实事进行艺术性的解释,而不是讲述科学知识。崂山区地区的传说大多是风物传说。以《石老人的传说》《玉女盆的传说》为代表,总计共有千余篇。通过崂山地区的风物传说可以对当地的信仰和习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体现出崂山地区的一些生活细节,对崂山地区的文化研究大有助益。
山川名胜传说
山川名胜传说,主要是通过对山川名胜的特点进行想象和联想而编织出的传说故事。崂山地区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山川名胜传说,如《石老人的传说》是一则老人执著等待被龙王掳去的女儿,最终化为石头的凄美传说;此外还有《青蛙石的传说》《相公石的传说》《玉女盆的传说》等。
物产传说
是指以当地特有的物产为基础而衍生的一系列传说,特别是一些模样稀奇、名字古怪的特产,人们无法科学地解释它们的出处,便给他们穿上一层神奇的传说外衣。崂山的物产传说十分丰富:《西施舌的传说》解释了崂山特产丽文蛤“西施舌”正是因为吃了西施的口水而得此名,此外还有《崂山绿石传说》《崂山矿泉水传说》《天顶茶传说》等。
人物传说
崂山区地区的人物传说,主要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其生平事迹、遭遇,用生动奇异的情节刻画和渲染人物。这些传说反映了大众对于知名人物的看法和喜恶,且大多和风物结合。就内容上来说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还带着崂山人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的烙印,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崂山的人物传说主要有三类:
文人传说
文人传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些杰出的文人雅士的生活逸事,展现其独特的风格魅力和杰出成就。崂山较著名的文人传说主要有讲述李白相公砚由来的《李白和相公石》和赞扬孔子虚怀若谷精神的传说《孔子为什么不进崂山》。
神仙传说
神仙传说主要是围绕着民间信仰中神仙人物的事迹而展开的传说,有《八仙与八仙墩的传说》和讲述孙悟空大闹龙宫的《聚宝盆的传说》等。
帝王将相传说
帝王将相传说中,写帝王,多写帝王出生时的奇景,治世的丰功或残暴;写将相,多表达对忠臣勇将的喜欢和对佞臣小人的鄙薄。比如《关公夜读石的传说》,主要是围绕关老爷死后成为雨神,继续为民谋福利而展开。
鬼怪灵异传说
鬼怪灵异传说有《金马驹》《孔雀的尾巴》《香玉》等。
清代作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下爱情故事《香玉》,据说跟香玉牡丹有关。相传,胶州市一名叫黄生的读书人,住在崂山区的下清宫。一天,他遥见一个白衣女子掩映花间,美艳绝伦。女子名叫香玉,黄生与她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一天夜里,香玉向黄生哭诉自己将大难临头,第二天,院中的白牡丹被人掘走,黄生恍悟香玉是牡丹仙子。于是黄生每天到白玉荷穴处哭泣吊唁,并往穴里浇水,又是一年春来到,此处萌发新芽,香玉牡丹再次盛开。
文化活动
2004年5月,崂山区文化局、教体局举办了崂山民间故事演讲大赛,邀请市民来讲“崂山故事”。经过筛选,104位市民携带104个在民间流传的崂山区故事获得参赛资格,他们中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只有4岁。
2007年5月7日,崂山区文化局举办第三届崂山民间故事演讲大赛,邀请市民来讲崂山故事。此次崂山故事大赛旨在搜集、整理、传承民间故事,要求选手以故事演讲、朗诵、小品等形式来表现崂山的风土人情、历史人物、民俗生活等题材。
2017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一方水土一方人”的非遗优秀故事会环节上挑选了崂山民间故事,以讲故事为主要形式,对山东省优秀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进行生动详实的描述的同时,传播齐鲁优秀传统文化。
所获荣誉
传承与保护
传承意义
崂山民间故事具有乡土大众文化与山海文化交汇相融的特征,并在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中不断演进,地域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
保护措施
为了使这些珍贵的民间文学得以留存,自1981年3月至1991年5月,原崂山文化部门先后24次组织了418人次深入偏远的山村、渔村实地采风,十余年中,他们走访了2000余位能讲会说的老农民、老渔民和林场工人,搜集了4000余个民间故事,完成了《崂山民间故事全集》的编纂工作。
自1983年以来,崂山区的文化部门组织了大规模的民间采风活动,共搜集到涵盖神话、历史人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风物传说等17个门类的5600余个民间故事,先后编印出版了《崂山民间故事全集》《青岛海洋民间故事》等22个民间故事专辑。
2006年10月,崂山民间故事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2月入选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入选首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崂山区区打造了青岛市首家山东省手造·崂山非遗体验中心,建立“山东手造·崂山品牌”项目库和产品名录。鼓励支持崂山剪纸、泥塑、贝雕等非遗代表项目,围绕“崂山十二景”“崂山民间故事”等崂山人文资源,共同打造崂山特色文创,推动崂山文创与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
传承人物
张崇纲,1935年8月出生,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中韩街道办事处张家下庄村人。小学毕业,1970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原任李沧区文化馆文艺部主任。张崇纲从小喜欢听民间故事,历时35年先后26次到深山采风搜集整理崂山民间故事,出版了上千万字的崂山民间故事,让崂山民间故事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 >
崂山民间故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2
崂山民间故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4-11-20
【崂山民间故事】--崂山的传说.微信公众平台.2024-11-20
第三节 民间文学艺术.青岛市情网.2024-11-20
崂山民间故事.崂山民间故事.2024-11-20
香玉堪称“牡丹第一香”.洛阳晚报.2024-11-20
崂山·故事——蒲松龄写《香玉》.崂山.2024-11-20
百余传说讲述神奇崂山 "崂山民间故事"演讲大赛昨落幕.半岛网.2024-11-20
会讲崂山故事快来报名参赛.新浪网.2024-11-20
2017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精彩纷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11-20
崂山传说要“申遗” 4000余民间故事完成编纂.新浪网.2024-11-20
“非遗+”探索赓续传统文化薪火.青岛新闻网.2024-11-20
【民间文学】崂山民间故事(青岛市)传承人:张崇纲.非遗网.2024-11-20
崂山民间故事入选国家非遗名录 6个区级项目获奖.青岛新闻网.202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