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氏鱼是小口鲑科鱼类的一种,全长约20厘米,鳃盖条骨4根。它属于水珍鱼科、南氏鱼属的一种鱼类,体细长,前部亚圆微筒形,后部稍侧扁,吻短,小于眼径1/2,眼大,鼻孔近吻上部,口小,端位,上颌和舌平齿,下颌、犁骨前部和腭骨均具齿。鳃盖条2-4。胸鳍位于体侧。具眶蝶骨。前颌骨很小,上颌骨短而宽,不伸达眼前缘,眼大,大于头高1/2。南氏鱼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南部和东南沿海,中国分布于东海冲绳海槽。它是深海鱼类,栖息深度在300~1000米之间,生活习性不明。
分类信息
中文名称 南氏鱼
拉丁名称 Nansenia ardesiscs 迈克尔·乔丹 et Thompson
英文名称 heron argentine
地方名称 \
作者单位 \
中文门名 脊索动物门
拉丁门名 Vertebrata
中文纲名 硬骨鱼
拉丁纲名 Osteichthyes
中文目名 鲑目
拉丁目名 Salmoniformes
中文科名 水珍鱼科
拉丁科名 Argentinidae
中文属名 南氏鱼属
拉丁属名 Nansenia
分布类别 海水
形态特征
背鳍10;臀鳍9~10,胸鳍11~12;腹鳍11~12。侧线鳞约.4~52。鳃耙9~11+1+19~22。鳃盖条骨4。脊椎骨46~47。
体长为体高6~7.3倍,为头长5~6倍,为背鳍基长11.4~13.6倍,为臀鳍基长15.7~19倍,头长为吻长5~6.9倍,为眼径2.2~2.3倍,为眼间隔4.6~6.4倍,为上颌长4.2~4.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8~2.8倍。
体延长,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小。吻很短,约为眼径1/3~2/5。眼很大,约占眼部头高的4/5。眼间隔较窄,稍凹,小于眼径之半。鼻孔2个,接近,前鼻孔较大,圆形。口小,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稍后方;上颌骨几全部为泪骨所盖。上颌短于下颌,无牙。下颌具1行牙,较长,排列紧密;呈锯齿状,犁骨前缘具1行细牙,弯向内侧;腭骨无牙;舌大,游离,前端几呈截形,无牙。鳃孔大,向前伸达眼中部下方,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发达,排列紧密,扁薄,细长三角形。鳃盖条骨宽薄。假鳃发达。
体被大圆鳞,易脱落,头部无鳞。侧线完全,平直,并伸达尾鳍后端。尾鳍中部被鳞。鳔大,无鳔管。
背鳍1个,在腹鳍基前上方,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具脂鳍,很小,位于臀鳍基后端上方。臀鳍后位,基底短。胸鳍小,侧中位。腹鳍腹位,始于背鳍基后端下方。尾鳍较短,稍内凹。
体淡褐色。鳃盖内膜黑色。各鳍淡色。腹膜黑色。
习性
生活习性 \
繁殖习性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