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公让

崔公让,男,汉族,1938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漯河市,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周围血管科名誉主任。

崔公让从小受到家里影响,抄写处方,耳濡目染,慢慢地了解不少中药的性味和功用,并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1958年,他刚读完高二就辍学,并离开郾城区,到郑州清真寺小学担任语文老师、班主任。1959年7月,崔公让成了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批师承班学员,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1962年,崔公让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分配到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工作。曾因作品《血栓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周围血管疾病与微量元素相关性研究》获得奖项。1999年10月,崔公让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委员。2004年4月,崔公让参加在郑州组织本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换届会同时进行学术交流。同年,连选为第六届主任委员。2008年6月,崔公让获得“河南中医事业特别贡献奖”。2012年崔公让作为编者出版《不可不知的中华饮食文化与健康》。2017年6月29日获评首届全国名中医;2023年10月21日,崔公让参加首届张仲景中原中医药文化节。

崔公让代表性著作有:《脱》《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动脉硬化闭塞症》等。截至2024年,在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最具有影响的论文有《中药防治血管介入治疗再狭窄的机理探讨》等。崔公让曾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终身成就奖”“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河南省中医外科终身成就奖”等荣誉奖项。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8年9月,出生于河南省漯河市,自幼丧父,靠母亲开的小药铺维持生计。崔公让的曾祖父举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深有研究。崔公让自幼随祖父学习崔公让的母亲黄丽卿,出身于中医眼科世家,其祖父黄福兴曾在郑州行医,以眼科为主。

少年时代,崔公让常随母亲在小药铺里给乡亲抓药,抄写处方,耳濡目染,慢慢地了解不少中药的性味和功用,并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母亲见他勤快并且善于学习,就在闲暇时教他一些中医基础知识,再让他背诵一些入门医籍,如《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渐渐打下中医基础。自初中起,崔公让在寒暑假跟随母亲侍诊抄方,学习临床辨证技巧,夜间炮制中药,学习水飞法研磨配制眼药。17岁时便到城十五里店小学担任语文教师,教书育人、养家糊口。

1958年,他刚读完高二就辍学,并离开郾城区,到郑州清真寺小学担任语文老师、班主任。1959年7月,崔公让成了原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批师承班学员,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至今仍坚持临床工作。

工作经历

1962年,崔公让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分配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至今。1978年,崔公让曾因作品《血栓性脉管炎的临床研究》获河南省重大科技进步奖,卫生部二等奖;1993年,崔公让的作品《周围血管疾病与微量元素相关性研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年10月,崔公让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委员以来先后组织了2000年4月郑州市学术交流会、2001年10月贵阳学术交流会,2003年12月在郑州制定了《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诊疗标准》,2004年4月崔公让参加在郑州组织本专业委员会第六届换届会同时进行学术交流。同年,连选为第六届主任委员,被选为第六届主任委员后 ,先后组织了2005年哈尔滨市肢体动脉血栓性疾病学术研讨会等七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2008年6月,崔公让获得“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2012年4月10日,崔公让在河南中医药大学做学术讲座。 同年,崔公让作为编者出版《不可不知的中华饮食文化与健康》。2017年6月29日获评首届全国名中医;同月,崔公让接受《文化财富》栏目的采访。2023年10月21日,崔公让参加郑州市政府与河南中医药大学联合举办首届仲景中原中医药文化节,开展现场义诊。

主要成果

擅长以中医、中药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硬塞症、肢体急性动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糖尿病足坏疽、血管瘤、大动脉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淋巴水肿、红斑性肢痛症、雷诺氏综合症、结缔组织病、变态性血管炎等周围血管病,以及痛风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等疑难杂症。

崔公让教授自从事周围血管疾病研究以来他遵循以东方文化为轴线、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医宏观与西医微观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诊疗原则。治病总则,严格遵照“病在脉者调之血”,“病在血者调之络”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为推进中医药防治周围血管病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对肢体缺血性疾病因肢体严重缺血发生的肢体坏疽(脱疽)在国内首先提出:“控制感染、改善循环、清除坏死、促使愈合”的治疗原则,且被全国同任所共识。在对肢体血管疾病总治疗原则上率先提出:“病在脉者调之于血;病在血者调之于络。”的治疗法则。在多年努力下,建立了糖尿病坏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化闭硬塞症、坏死性肌膜炎等的中西医诊疗规范,研制了一批临床疗效可靠的中成药,如:“通脉丸”“补气活血通脉丸”“痛风胶囊”“溶脱液”“抗绿生肌散”“张仲景药霜”等药物。

主要论文与著作

代表性著作

学术论文

在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最具有影响的论文有《中药防治血管介入治疗再狭窄的机理探讨》《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研究思路与方向》《脱疽临床治疗经验》《中西医结合防治周围血管疾病工作设想》《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表现与早期诊断》与《周围血管疾病与微量元素-锌、铜、铁关系的研究》等。

学术思想

一、法与自然,和于术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自然变化的法则与规律,人类之所以要结为社会,也完全是因利用自然的一致性,所以自然是人的根髓。

二、以忠恕之道为医之本,特别强调为医者要仁术,需以仁的思想来对待患者,即所谓和谐就是平衡,具体到医学,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他在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时,除仁术贯穿于对患者认真体查、对症施药、关心爱护外,在理法方药施治中,亦可处处体会到他的学术思想。

三、精、气、神为生命之源,性特别强调精、气、神的重要。精为人身之本,所以不少疾病的发生与“精”有着明显关系。“精者先天之本”。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在用药时要补精血、壮元阳、充骨气、达血脉。气是人体的动力,补气时要注意“阴盛者阳病,阳盛者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阴必阳,重阳节必阴。”的法则。诊查时要着重观察病人之神,善诊者察色按脉,区别阴阳、气色、形体的变化,这样才可以反映一个患者的精与气,而这种气色、形体的变化,即是神。临床医生可以通过神的变化,推理其病机演变,并予以合理的治疗。

四、治贯穿周围血管疾病的始末。对“瘀”的概念,当代学者结综合祖国医籍概括为:痛为血瘀;久病入络之血为之血瘀;污秽之血为之血瘀;离经之血为之血瘀。这些血“瘀”的概念在周围血管疾病中,无论是动脉或静脉都可充分体现出来。外周动脉血管疾病发病之初,肢体瘀血缺血较轻,尚未坏疽者,属于中医“痹”的范畴,其症状是肢体不温、皮肤干燥、爪甲枯槁,属“不荣”。肢体动脉血管疾病发病之本为寒气客侵,阳气不足;发病之标为肉腐骨脱;治疗之法宜温阳散寒。但在肢体动脉血管缺血性疾病中,多数为久病入络之血所致之血瘀,长期污秽之血所致之血瘀。以及离经之血导致的血瘀,因不通而痛,所以问题的关键是“瘀”。既已成瘀,应予散瘀,瘀去则风寒湿热就无遗留之迹点。崔老师在治疗此类疾病时,总原则疏通气血,令其条达。遵循《素问·调经论篇》的“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

五、中西医结合诊疗周围血管疾病的必然性。周围血管疾病这一学科是由中医外科分科而来。中西医由于其产生的区域背景、文化之不同,两者有着极大的差异。由于其都是为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的手段,所以也具有其共性。在周围血管疾病诊疗的临床工作中,两种医学均不可偏废,于是形成了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崔公让老师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从事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与研究。在中西医结合中,必须遵守以中医的宏观辩证为主,西医的微观辨病为辅。根据中医辩证西医辨病,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医学模式,既能分析病人的禀赋和寒热虚实,给予准确的治则,还能给病人做出定性定位诊断,给予其更合理的治疗方法。崔公让老师特别强调在诊病时既要看到病人的病,又要看到病人的人,强调必须实事求是,不可拘泥于一方,中医的不少观点我们可以在其指导思想下,变通为现在的治疗方法,来应用于临床。不可拘泥于中医与西医,应以病人为本。在急症时,中医的宏观治疗必须与西医的微观处理有机的相结合。临床中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正是通过中医宏观的辩证,西医微观的辨病,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结果。

社会任职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

名老中医--崔公让.河南中医药大学.2024-04-17

崔公让.国医网.2024-04-17

崔公让.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4-04-17

【名医名家】全国名中医崔公让:勤求古训 衷中参西 执两用中 知行合一.微信公众平台.2024-04-17

周围血管病大家崔公让何以成为“全国名中医”.微信公众平台.2024-04-17

首届仲景中原中医药文化节本周六启幕.新华网.2024-04-17

仲景文化节系列报道:全国名老中医崔公让教授为我校师生做学术讲座.河南中医药大学.2024-04-17

中医名家崔公让.文化河南网.2024-04-17

国内著名周围血管病专家--崔公让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2024-04-17

河南新增4名全国名中医 河南新增一位国医大师.光明网.2022-02-08

河南新增4名全国名中医 河南新增一位国医大师.光明网.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