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孟加拉邦

西孟加拉邦(孟加拉语:পশ্চিমবঙ্গে ;印地语:पश्चिम बंगाल;英语:West Bengal),是印度的一个行政邦,位于印度东部,面积8.9万平方公里,西部和奥里萨邦、比哈尔邦、贾坎德邦以及尼泊尔相连,东部毗连孟加拉国和阿萨姆邦,北傍锡金邦和不丹,南濒孟加拉湾,首府加尔各答市位于北纬22°34′11″。

西孟加拉邦平原地区属热带气候,夏季气温24-40℃,冬季气温7-26℃,年平均降雨1750毫米。西孟加拉邦地形比较单一,大致可分为两个自然区:冲积土层深厚的大面积恒河平原(包括广阔的恒河三角洲的西部)和海拔急剧趋低的狭窄的喜马拉雅山脉山前地区。森林占该地区总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拥有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森林中栖息着老虎(包括濒危的孟加拉虎)、豹、大象等动物。该地区从公元前7世纪起为印度古摩揭陀国一部分,长期为佛教和印度教王朝统治。公元12世纪伊斯兰教教传入,13世纪成为德里苏丹王朝一部分。1526年,莫卧儿帝国帝国灭德里苏丹王朝后,成为莫卧儿帝国一部分。欧洲商人于公元15世纪晚期进入孟加拉地区。1757年,英国击败当地统治者,确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地位。1772年,加尔各答被定为殖民统治时期的首都。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按宗教分裂成两个部分,东部属巴基斯坦(1971年后独立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西部成为印度西孟加拉邦。西孟加拉邦共有23个区,主要是孟加拉族人,主要语言为孟加拉语和英语。

西孟加拉邦是印度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商业中心,农业占该邦GDP总量的18.8%。水稻、阳芋黄麻甘蔗、小麦是该邦产量最大的五种作物。水稻产量居印度首位。制造业包括船舶、汽车、化工产品和化肥、货车、电子产品、纸张、浙江络麻和棉纺织品。贸易、金融、保险、信息技术行业等呈现增长趋势。加尔各答既是该地区也是东印度地区的金融中心。2023-2024年度,西孟加拉邦国内生产总值达1700939千万印度卢比。孟加拉人爱好音乐和诗歌,他们用歌唱表达情感、情绪以及精神体验。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共创作了2200多首歌曲。西孟加拉的电影产业较发达,电影生产基地名为托莱坞(Tollywood)。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加尔各答及其周边,包括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维多利亚纪念馆、泰戈尔故居、孙德尔本斯国家森林公园、圣保罗大教堂等。

历史沿革

史前时代(公元前200000–公元前1500年)

西孟加拉邦的历史始于旧石器时代定居点,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00年。拉尔地区(Rarh region)的河谷地带是石器时代人类居住最密集的地区。普鲁利亚(Purulia)地区的卡纳(Kana)遗址(公元前42000年)和马哈德贝拉(Mahadebbera)遗址(公元前35000年)展示了西孟加拉邦古老的石器时代文化。噶伦堡(Kalimpong)的喜马拉雅山麓也以石器时代的人类聚居地而闻名。石器时代的发现包括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和狩猎工具。

西孟加拉邦西南部拉尔地区(Rarh region)的河谷也拥有丰富的几个铜器时代遗址。潘杜·拉贾尔·迪比(Pandu Rajar Dhibi)遗迹是在西孟加拉邦发现的第一个铜石器时代遗址,可追溯至公元前1600年。西孟加拉邦的其他铜石器时代遗址包括马希斯达尔(Mahisdal)、珀勒德布尔(Bharatpur)、曼加尔科特(Mangalkot)和迪哈尔(Dihar)。铜时代的发现包括微石、铜器、黑器和红器,以及碳化米粒。

印度-雅利安人时代(公元前1500-350年)

西孟加拉邦错过了原始吠陀文化(公元前1500-1000年)的影响。四部吠陀经没有提到西孟加拉邦。但该地区的印度-雅利安人迁徙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时代。后来的文字记录,如《法经》《往世书》和《罗摩衍那》,清楚地提到了像万加(Vanga)、苏赫玛(Suhma)和蓬德拉(Pundra)这样的少数铁器时代王国。摩诃婆罗多等人将孟加拉沿海的预居部落称为“Mlechchhas”。其他文字记录将另一个部落称为“Dasyus”或理发师。新移民在该地区定居,但他们的种姓制度占了上风。与这些部落的分离线仍然活跃,也被视为“首陀罗”。

古代王国(公元前350年至公元637年)

在古代,西孟加拉邦隶属于摩揭陀的难陀帝国。在孔雀王朝时代,西孟加拉邦通过繁荣的农业和贸易迅速发展。旃陀罗笈多(Chandragupta Maurya)创立了Uttarapatha,即现在的大干道,连接西孟加拉邦与阿富汗和东南亚。佛教在阿育王政权时期也在西孟加拉邦蓬勃发展。在此期间,坦拉利普塔港成为主要海港和佛教的主要中心。

孔雀王朝衰落后,顺加王朝再次复兴婆罗门教,包括种姓制度。西贝加尔仍然是笈多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仍然繁荣,农业、艺术、建筑和贸易蓬勃发展。1783年,在加尔各答的卡莉女神祭坛(Kalighat)发现了200多枚笈多金币。2013年晚些时候,在拓宽34号国道时,在穆尔希达巴德发现了更多海护王(Samudragupta)和旃陀罗·笈多二世(Chandragupta-2)时代的硬币。

塔姆拉利普塔港(Tamralipta port)也与笈多帝国有着重要的联系。该港口通过公路与笈多时代的主要城市相连。港口城市仍然是佛教的主要中心。中国佛教僧侣法显访问了坦谟拉利多,从他的文字记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佛教的地位。梵语在笈多时代的文学中蓬勃发展,西孟加拉邦欣然发扬了这些文学。它为后来的孟加拉语奠定了基础。该地区还发展了笈多图像。西孟加拉邦的寺庙艺术,尤其是印度教神灵的偶像和雕塑,表现出笈多艺术的非凡影响。西孟加拉邦精美的兵马俑艺术是笈多时代美术的另一个影响。

沙尚卡(Shashanka)削弱了笈多王朝的势力并建立了高达王国(Gauda Kingdom)。高达成为孟加拉第一个独立王国。沙尚卡国王定都于穆尔希达巴德(Murshidabad)的卡纳苏巴纳(Karnasubarna),现在还有一个废墟遗址。沙尚卡还因在公元595年引入新历法而著称,现在称为孟加拉历法。高达文化的语言和文化为西孟加拉邦的语言和文化留下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遗产。

中世纪早期历史(公元750-1204年)

经过200年的野蛮发展,西孟加拉邦的文化随着帕拉艺术、文学和建筑而复兴。帕拉文学在孟加拉文化中引入了《查亚帕达(Charyapada)》,这是原始孟加拉语的第一种文学形式。帕拉国王也在西孟加拉邦推广佛教。超戒寺(Vikramashila)虽然位于今天的比哈尔邦帕格尔布尔,但反映了帕拉斯为提升教育体系所做的努力。寺庙和佛教寺院中反映的帕拉艺术和建筑。因此,帕拉时期在孟加拉历史和文学中经常被称为黄金时代。

塞纳王朝(Sena dynasty)文化在维杰亚塞纳(Vijayasena)时期出现在西孟加拉邦。西孟加拉邦的宗教和社会生活见证了佛教的大规模衰落,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文化的强劲复兴。巴拉尔·森(Ballal Sen)的首都位于纳巴德维普(Nabadwip),现在的纳迪亚(Nadia)区。巴拉尔迪皮遗址(Ballal Dhipi)让人想起塞纳时期的建筑优雅。孟加拉文学在塞纳时期也保持了高度。著名的梵语诗人贾亚德瓦(Jayadeva)是“Pancha Ratnas”(五大宝石)之一,属于拉克什马纳·塞纳的宫廷。

苏丹国在西孟加拉邦的统治(公元1204-1574年)

伊斯兰教文化始于13世纪的西孟加拉邦,随着德里苏丹国当局的建立。苏菲主义,尤其是苏菲派圣人及其悠扬的诗歌开始与孟加拉传统文化融合。清真寺、宗教学校和汗卡在西孟加拉邦引入了新的伊斯兰艺术和建筑。伊斯兰艺术采用传统的兵马俑艺术,与阿拉伯书法完美融合,形成了新版的印度-伊斯兰艺术和建筑。公元1342年,苏丹国独立统治西孟加拉邦。伊斯兰文化转变为西孟加拉邦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孟加拉邦盛产水稻,是欧洲重要需求地之一。孟加拉苏丹国的经济通过贸易迅速繁荣。在侯赛因·沙希(Hussain Shahi)政权期间,未分割的孟加拉约有19个铸币厂。西孟加拉邦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邦之一的一部分。塔卡(Taka)在孟加拉苏丹国时期成为孟加拉的货币,源自梵语术语“Tanka”。

近代早期史(公元1574-1757年)

1526年,莫卧儿帝国灭德里苏丹王朝后,成为莫卧儿帝国一部分。贾汉吉尔皇帝(emperor Jahangir)统治期间,莫卧儿王朝对西孟加拉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莫卧儿王朝带对该地区进行了高效的行政、土地管理、税收改革,促进了农业和贸易。孟加拉丝绸和棉纺织品也蓬勃发展。波斯伊斯兰艺术与孟加拉伊斯兰艺术的融合。高质量的纺织品、大米等使得该地区与欧洲地区贸易更加频繁。荷兰丹麦葡萄牙均在西孟加拉邦建立了贸易站。1717年,纳瓦布(Nawabs)政权开始了在西孟加拉邦由穆尔希德·库里汗(Murshid Quli Khan)的统治。最终,西拉吉·乌德-道拉(Siraj ud-Daulah’s)在普拉西战役(battle of Plassey)中输给了英国人,摧毁了纳瓦布人在孟加拉的所有权力。欧洲商人于公元15世纪晚期进入孟加拉地区。

英国东印度公司(1757-1857年)

1699年,孟加拉南京总统府成立,以控制英国贸易。总统负责孟加拉的整个管辖权。威廉堡(Fort William)周围的加尔各答地区成为孟加拉总统府事实上的首都。1757年英国击败当地统治者,确立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统治地位。1772年加尔各答被定为殖民统治时期的首都。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征收重税,并强迫农民种植罂粟等,从而导致粮食作物严重短缺。1770年,严重的干旱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剥削政策导致了的孟加拉大饥荒。这场灾难性事件导致西孟加拉邦等地区约1000万人丧生。西孟加拉邦在农业、纺织业及其他产业崩溃。东印度公司将从孟加拉获得的收入投资于英国新兴的纺织业。黄麻、茶叶、煤炭开采和造船业取代了西孟加拉邦的传统产业。1838年,加尔各答港建立,用于向英国进行大规模出口。加尔各答日益发展的工业促使东印度公司在1854年将铁路引入孟加拉。

自由运动时期(1857-1947)

1857年,孟加拉土著步兵团第19团(19th Bengal Native Infantry (BNI))使用猪油牛油润滑的子弹抗议。士兵的叛乱迅速蔓延,农民、士兵、王子和地主纷纷加入抗议,反对殖民统治。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一年的时间内镇压了叛乱。1859年至1860年间,木蓝农民曾抗议英国种植园主,这一事件在孟加拉历史中被称为“蓝靛革命(靛蓝 Revolution)”。1877年,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加尔各答正式成为英国印度的首都。1903年,加尔各答证券交易所成立。

直到19世纪末,种姓制度和宗教歧视达到顶峰,由上层种姓的印度教主导。诗人和小说家如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等对孟加拉的文化和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加拉青年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和小说接触到了现代思想。孟加拉民族主义者开始呼吁平等权利和社会正义。秘密革命组织在达卡和加尔各答活跃起来,对孟加拉青年进行武器和爆炸物的训练。一些行为恶劣的英国官员被列入暗杀名单。日益高涨的自由运动迫使柯松(Curzon)勋爵于1905年7月20日宣布孟加拉分治。这导致了孟加拉的“孟加拉分裂运动”。最终,哈丁(Hardinge)勋爵于1911年宣布孟加拉重新统一。

1923年至1940年间,净吉(Netaji)参与了由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独立运动。1941年,净吉逃离软禁,并与阿道夫·希特勒会面以寻求支持。1941年12月,净吉·苏巴斯·钱德拉·博斯在日本接管了印度国民军(INA)。1943年,净吉在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宣布成立临时“自由印度政府”或“自由印度”。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按宗教分裂成两个部分,东部属巴基斯坦(1971年后独立为孟加拉人民共和国),西部成为印度西孟加拉邦。1971年,在第三次印巴战争的背景下,印度武装部队迫使巴基斯坦军队在东巴基斯坦投降。东孟加拉以孟加拉国自由国家的身份向世界亮相。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西孟加拉邦位于印度东部,面积8.9万平方公里,该邦西部和奥里萨邦比哈尔邦贾坎德邦以及尼泊尔相连,东部毗连孟加拉国和阿萨姆邦,北傍锡金邦和不丹,南濒孟加拉湾。该邦是印度唯一一个从喜马拉雅山脉延伸至孟加拉湾的邦,大部分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以北与西部的乔塔纳格普尔高原之间,以及南部和东部地区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GBD)的平原地带,南北600余千米,东西300余千米。

气候

西孟加拉邦平原地区属热带气候,高温高湿,年降水量1100~1900毫米;山前地区的年降水量3800~5300毫米,一年分为3个季节:3~6月为干热季节,常有雷暴;6~9月为湿热季节;10月至次年2月为冷季(凉季),天高气爽。夏夏季气温24-40℃,冬季气温7-26℃。每年6-9月份为季风季,年平均降雨1750毫米。

地形地貌

西孟加拉邦地形比较单一,大致可分为两个自然区:冲积土层深厚的大面积恒河平原(包括广阔的恒河三角洲的西部)和海拔急剧趋低的狭窄的喜马拉雅山脉山前地区。西部包括焦达讷格布尔高原的一小部分;南部沿海有遍布红树林孙德尔本斯沼泽。

水文

西孟加拉邦的河流代表包括苏伯尔讷雷卡河(Subarnarekha River)、迈尤拉克希河(Mayurakshi)、阿杰河(Ajay)、达摩达尔河(Damodar)、鲁普纳拉扬河(Rupnarayan)和坎萨巴蒂-哈尔迪河(Kangsabati-Haldi)等。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森林占该地区总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拥有丰富多样的植物种类。在喜马拉雅山脉山麓平原地区,主要森林树种包括沙树(Shorea robusta)和印度玫瑰木(Dalbergia sissoo);森林中夹杂着芦苇和蒿草。在喜马拉雅山脉高地,植被随平均海拔变化,高海拔地区分布着针叶林带。恒河三角洲构成密集的沿海红树林森林。与孟加拉国孟加拉湾接壤的这片未开垦且人口稀少的广阔区域已被划为国家公园,并连同孟加拉国境内的部分区域共同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1987年认证)。

动物

森林中栖息着老虎(包括濒危的孟加拉虎)、豹、大象、野牛和犀牛,以及印度平原上其他大小动物。爬行纲和鸟类包括在整个印度次大陆常见的同一物种。除孙德尔本斯国家森林公园外,该地区还有其他几个受保护的自然区域,包括贾尔达帕拉国家公园(Jaldapara National Park)和一个老虎保护区。

行政区划

西孟加拉邦共有23个区。

政治

执政方式

西孟加拉邦邦长由印度总统任命,为邦的名义首脑。邦长任命在立法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首脑为首席部长,并根据首席部长的建议任命邦内阁成员,邦内阁向邦立法会负责。西孟邦主要政党有草根国大党(TMC)、印度人民党(BJP)、印度国民大会党(INC)、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马)(CPI(M))。目前执政党为草根大会党,该党在2011年的选举中击败执政西孟邦34年的印共(马),成为执政党,2016年5月及2021年5月再次在选举中获胜,执政至今。

该邦行政上被划分为若干个区。除加尔各答区外,每个区均由一名区长(同时兼任区法官)负责管理。各区又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分区,每个分区由一名分区官员负责管理。警察管辖区的面积根据人口数量而有所不同,大多数警察辖区涵盖多个村庄(mawzas)。

为了发展农村自治,马瓦兹(mawzas)被整合到由选举产生的地方当局——村级委员会(panchayats)之下。根据1956年《西孟加拉邦村级委员会法》设立的村级委员会,负责卫生和环境保护服务,监督村级警察,并推动手工业发展。一个三层级的潘查亚特体系,包括数千个村级潘查亚特、数百个中级潘查亚特和十多个区级潘查亚特,覆盖了农村地区。

执政党

西孟加拉邦是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执政。该邦由左派阵线联盟掌控,而左翼阵线联盟则由印共领导。在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的一个礼堂里,摆着一张长方形的办公桌和7把椅子,有3个人坐在那里议事。而在墙上,从左至右分别挂着约瑟夫·斯大林卡尔·马克思、列宁、恩格斯、毛泽东以及胡志明的画像,分外醒目。在加尔各答市中心附近,则立有列宁的雕像。另外,美国驻加尔各答领事馆前面的大街很久以前就被命名为胡志明大街。截至2010年,在过去的33年里,印共连续7届赢得西孟加拉邦的选举。在6年前,共产党甚至能左右印度的大局,在他们的支持下,印度国大党才得以组建一个松散的全国性政府。

执政能力遭质疑

纽约时报》称,印度贫富分化严重,有数百万陷入赤贫的农民和工人,他们和该国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毫无联系。在这种大背景下,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本该趁机扩大影响力。然而,除了在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外,印共并未获得民众支持。此外,他们在西孟加拉邦的掌控力也呈现下降趋势。该邦著名的知识分子、社会改革家马哈斯维塔·德维,现在成了左翼阵线联盟的强烈批评者。他说:“我以前从未想到有朝一日会写文章来批评他们,但是,左派政治家正在失去这场战役,因为他们现在对人民的利益根本不管不顾。”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印共衰落的部分原因是盛极必衰,任何执政如此长的政党都会这样的。当被问及是否执政时间过长时,西孟加拉邦卫生部长苏亚·卡塔·米什拉回应说:“在民主社会,在人民的委托下执政33年,我不认为这是罪过。”他承认,支持他们的阵营,遭到一些侵蚀。

成也土地,败也土地

1977年,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领导的左翼政党联盟获得该邦政权。当时,他们发起一项运动,将土地分给小农,并立法保护佃农。截至2010年西孟加拉邦约84%的农村土地由普通农民所有。而在整个印度,这一比例仅为43%。西孟加拉邦商业部长尼鲁潘·森表示,在农村地区,真正获得权力的是那些穷人以及边缘化的农民。他和其他左派人士一样,认为新的土地政策打破了存在数个世纪的封建制结构。但是,将土地分成小块也带来新挑战,移民从更贫困的邦(如与之相邻的孟加拉邦)蜂拥而至,导致这里人口持续增加。西孟加拉邦盛产喜米和其他作物,但将经济捆绑在农业上,也导致该邦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下降。

该邦商业部长尼鲁潘·森表示:“人们持有的土地越来越小,这样一来,下一步该做什么呢?那就是不得不发展工业。”2006年,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赢得选举,该邦首席部长布达德布·巴塔查吉就发起支持工业的运动,许诺吸引工厂以提供就业岗位。从那之后,这里的互联网工作岗位已是原来的3倍,达到10万个。但尽管如此,和其他邦相比,该邦还是错过了经济蓬勃发展的机会。

另外,当印度知名的印度塔塔集团要在该邦设汽车厂时,业已获得土地的“既得利益者”——农民反抗该厂征用土地。草根国大党主席马曼塔·班纳吉这样的政治反对派也借机发难。草根国大党官员帕萨·查特吉表示:“共产党口口声声说是为农民着想,但是,这个党和政府却强行收回分给农民的土地。”查特吉现在是该邦议会的反对党领导人。2008年年,塔塔集团在该邦建厂的计划取消,但左派阵线联盟受到的责难却没完。外界批评说,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至高无上,该党的性质已遭到腐蚀。批评人士认为:“西孟加拉邦政府尽管口口声声说寻求平等、消除不平等,但政府并没有改善最贫困地区的大部分人民的生活。”

竞选对手来势汹汹

印共的影响力日渐下滑,在2009年西孟加拉邦的议会选举中溃不成军。国大党已经与草根国大党主席马曼塔·班纳吉联盟。2010年5月,西孟加拉邦基层选战激烈,一心想在明年当上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的印度铁道部长班纳吉全力以赴。结果是,班纳吉领导的草根国大党大胜。同年10月20日,班纳吉要求该党同仁准备一场“战争”,在2011年的选举中将左翼阵线政府赶下台。

人口

人口数量

2011年,西孟加拉邦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为9128万,截至2024年估计人口已超过1亿。西孟加拉邦的大多数居民生活在农村地区。在城市地区居住的人口中,超过一半居住在加尔各答大都市区。

语言

西孟加拉邦的主要语言为孟加拉语和英语。居民84%操孟加拉语,其他语言有印地语(5%)、桑塔尔语(3%,一种部落方言)、乌尔都语(2%)、尼泊尔语(约1%)。商业中通用英语。

族群

西孟加拉邦主要是孟加拉族人。

宗教信仰

西孟加拉邦居民76%为印度教徒,22%为伊斯兰教徒教徒,其余1%为基督教徒、佛教徒、耆那教徒和锡克族

经济

综述

西孟邦是印度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商业中心,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都早于印度其他地区,至上世纪60年代,该邦仍是印度最富庶邦之一,随后该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现经济总量虽居全国前列,但人均收入水平较低。2022-2023财年,西孟邦GDP约为15.5万亿印度卢比(以当前价格计),折合1853亿美元,全国排名第6,增速为14.01%,人均GDP约1690美元。2023-2024财年,西孟邦GDP约为1700939千万卢比,人均GDP171185印度卢比。

农业

西孟邦是农业大邦,该邦的农业用地比例在印度各邦中位列前列,农业占该邦GDP总量的18.8%。水稻、阳芋黄麻甘蔗、小麦是该邦产量最大的五种作物。水稻产量居印度首位。黄麻在与孟加拉国接壤的边境地区以及恒河以南地区尤为突出,芒果、香蕉等在该地区南部和中部地区广泛种植。小麦和土豆作为冬季作物在南部地区普遍种植。达尔吉林和贾尔帕伊古里周边的北部地区长期以来以生产高质量茶叶而闻名。达尔吉林地区还生产橙子、苹果盐水凤梨生姜豆蔻等。该邦也是全印度第二大土豆产地,第二大茶叶产地,最主要的黄麻产地和皮革出口地。

工业

该地区最重要的工业带是一条沿恒河(Hugli River)南北延伸的走廊,贯穿加尔各答(Kolkata)周边地区。另一重要工业区位于达摩达尔河(Damodar River)沿岸。杜尔加普尔(Durgapur)和伯恩普尔(Burnpur)设有钢铁厂,奇特拉兰詹(Chittaranjan)则有机车制造厂。哈尔迪亚(Haldia)是来自阿萨姆邦(Assam)的输油管道终点,同时也是大型炼油厂所在地,该地还发展了石化工业。其他重要制造业包括船舶、汽车、化工产品和化肥、货车、电子产品、纸张、浙江络麻和棉纺织品。该州还拥有大量小型和家庭作坊式工业。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西孟加拉邦唯一得到全国性重要开采的矿产资源是煤炭和制砖用的粘土。

西孟邦有丰富的煤炭、碳酸钙白云石花岗石资源,矿产储量占全印五分之一,矿产产量占全印三分之一。其中煤炭储量约占全印煤炭总储量的11%。邦政府鼓励石灰石、白云石、花岗岩、瓷土和耐火土矿的开采,鼓励发展煤炭高温炭化。近年,西孟邦致力于转型为经济强邦,凭借战略地理优势、积极的政府政策、熟练的人力资源和充满活力的营商环境,西孟邦已成为印度经济增长的关键参与者。该邦即将推出项目包括Jangal Sundari Karmnagari工业小镇、世界第二大煤炭区块Deocha-Pachami-Dewanganj-Harinsigha采矿作业、三个工业增长走廊以及拉贾尔哈特电子科技园区等。

第三产业

服务业在该邦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贸易、金融、保险及相关行业呈现显著增长,旅游业也愈发重要。信息技术行业同样保持增长态势。加尔各答既是该州也是东印度地区的金融中心。

交通

公路

中国高速公路将西孟加拉邦与印度其他地区相连,而邦内高速公路则提供内部交通网络。

铁路

西孟加拉邦于1854年见证了东印度铁路系统的启用,该地区的铁路总部设于此地。加尔各答是印度首个开通地下铁路系统的城市。

航空

加尔各答国际机场(Netaji Subhas Chandra Bose International Airport),有直飞印度国内各大城市的航班,也有直飞曼谷、吉隆坡、迪拜、新加坡阿布扎比达卡多哈等航班。邦内还分布着多个小型机场。

航运

19世纪,蒸汽航运的引入进一步发展了当地的河运——最初在加尔各答、安拉阿巴德北方邦)和古瓦哈提阿萨姆邦)之间开通。1947年孟加拉的分治以及河道持续退化,严重扰乱了河运。该邦有两个大型集装箱和散货装卸港口,一个在加尔各答,一个在哈尔迪亚(Haldia)。加尔各答港河港,通过胡格利河与下游的哈尔迪亚港口相连。哈尔迪亚港口是深水港,共有12个泊位,是印度第一个能处理所有种类往来船舶的现代化港口。该邦正在塔吉普尔建设一个新的深海港口。

社会事业

教育

西孟加拉邦拥有超过10所授予学位的大学,以及工程学院、医学院和众多技术学院。加尔各答大学(1857年)、贾达普尔大学(1955年)和拉宾德拉·巴拉蒂大学(1962年)均位于加尔各答。加尔各答大学的科学实验室、印度科学促进会以及博斯研究所为科学领域做出了显著贡献。成立于1784年的孟加拉亚洲学会,是一家学术组织,其总部设在加尔各答。位于沙蒂尼凯坦(现为博尔普尔的一部分)的维斯瓦·巴拉蒂大学,是研究印度学和国际文化关系的世界著名中心。

医疗

该邦医疗设施包括医院、诊所、卫生中心和药房。计划生育服务在区级卫生局以及城乡卫生中心均可获得。员工邦立保险计划为工厂工人提供健康、就业、安全和生育保险,并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局负责协调各类福利服务,包括孤儿、身心障碍者及弱势群体的相关事务。政府的社会福利机构由私人机构补充,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印度教改革家和教育家维韦卡南达于1897年创立的拉玛克里斯纳传教会,以及由特蕾莎修女于1948年创立的仁爱传教修女会,特蕾莎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文化

该邦设有一座中央图书馆,以及若干区级、地区级和农村图书馆。超过5000所成人教育中心协助开展扫盲培训。该地区的扫盲率在21世纪初已超过75%,是印度最高的之一,且男女扫盲率的差距低于印度平均水平。

人文

音乐和诗歌

孟加拉人爱好音乐和诗歌,他们用歌唱表达情感、情绪以及精神体验。自古以来,无垠的旷野、蜿蜒流淌的河流以及美丽的村庄,激发了众多游吟诗人创作出大量歌曲。其中,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共创作了2200多首歌曲,绝大多数是用孟加拉语写成,融合了印度古典音乐、卡纳蒂克音乐、西方音乐和孟加拉传统民俗音乐,形成其兼容并蓄的独特音乐风格,称为Rabindra Sangeet。传统音乐主要以宗教和文化歌曲的形式呈现。泰戈尔创作的《拉宾德拉桑格特》歌曲,融合了纯正的印度古典音乐与传统民间音乐元素,其中包括巴乌唱法等民间音乐流派。这些歌曲在孟加拉文化生活中具有深远影响。

基尔坦风格

基尔坦(Kirtan)是音乐的最早形式,它以优美的旋律将音乐与歌词与至高无上的神结合在一起。基尔坦的节奏由领唱者以缓慢的德鲁帕德(Dhrupad)节奏进行,其余成员则以音乐形式诠释相同的歌词。这种趋势一直延续,直到整首歌曲——主要基于神话故事——以同样的热情和活力完成。伴奏基尔坦的乐器包括塔普拉(Tampura)、科尔(khol)、箱式风琴(box harmonium)和小提琴。传统基尔坦仅以古典萨加(saga)形式演唱,随着时间推移,此类萨加发展出四个子流派。它们分别是曼奥哈尔沙希(Manoharshahi)、加兰哈蒂(Garanhati)、曼达里尼(Mandarini)和雷内蒂(Reneti)学派。

维什努普尔学派或加拉纳风格

随着莫卧儿帝国印度的势力衰落,其统治者和宫廷官员开始离开德里。其中包括米安·坦森的后裔——德鲁帕德风格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在这一背景下,其中一些人定居于东印度的孟加拉邦,其中一位定居者是一位名为巴哈杜尔·汗的“德鲁帕迪亚”音乐家。汗的才华使他得以进入维什努普尔的封建领主府邸。汗的声名鹊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维什努普尔学派(Vishnupur School)或加拉纳中建立的声誉。该加拉纳的创始人使该学派声名鹊起,并在德鲁帕德风格古典音乐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维什努普尔学派的几位著名校友包括皇室塔戈尔家族的萨乌林德拉莫汉·塔戈尔及其兄弟贾廷德拉莫汉·塔戈尔。塔戈尔兄弟创立的古典拉格体系,使加尔各答在19世纪成为孟加拉邦印度斯坦古典音乐的中心。

塔帕(Tappa)

19世纪初,拉姆尼迪·古普塔(Ramnidhi Gupta)或尼杜·巴布(Nidhu Babu)率先为古典音乐流派注入了新的元素。他创作了以世俗爱情为主题的著名孟加拉语歌曲,并在极短时间内获得了地主和皇室的认可。最终,塔帕风格在音乐家中流行开来,他们进一步丰富并推广了塔帕风格,将其应用于宗教赞美诗和节庆歌曲中。

图姆里(Tumri)

图姆里是一种轻快自由的古典音乐形式,与塔帕和加拉纳风格一样受欢迎,但与后者不同的是,它并未一举成名,而是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获得应有的声誉。

民间歌曲与泰戈尔

巴乌尔、塔帕、巴蒂亚利和萨里是泰戈尔创作的民间歌曲中较为突出的几种类型。这位传奇的诺贝尔奖得主创作了超过2500首歌曲,充分运用了民俗音乐的各种主要形式。泰戈尔同时并未局限于印度斯坦古典音乐和本土音乐的范畴。他探索了欧洲音乐元素,并在作品中融入了西方风格。泰戈尔拥有跨类别创作歌曲和诗歌的无与伦比的能力。从虔诚与爱情到自然与爱国主义,他的歌曲涵盖了普通人生活中各种主题与情感。其歌曲结构主要采用德鲁帕德体(四段式)。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创作如《金色的孟加拉》和《Janaganamana-adhinayaka》等,都是他为西孟加拉邦音乐景观做出无与伦比贡献的典范。

剧院

剧院很受欢迎,无论是业余还是专业的演出都非常精致。雅特拉(jatras)是一种传统的露天表演,内容可能涉及神话、历史主题或当代话题,在农村和城市地区都广受欢迎。卡维(kavi)是村庄诗人之间即兴进行的音乐诗歌对决。卡塔卡塔(kathakata)是一种宗教性的吟诵,是另一种基于民间传说传统的农村娱乐形式。

西孟加拉的电影产业较发达,电影生产基地名为托莱坞(Tollywood),在印电影市场上占有一定地位,具有独特的电影文化。每年11月份或12月份举办加尔各答国际电影节(KIFF)。电影产业是现代流行娱乐形式中成熟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孟加拉语电影因其对印度主题的细腻处理而屡获国内外奖项;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Satyajit Ray)、塔潘·辛哈(Tapan Sinha)、米纳尔·森(Mrinal Sen)和阿帕尔娜·森(Aparna Sen)的作品尤为突出。

舞蹈

恰武舞(The Chhau Dance)是印度一种流行的部落舞蹈形式,其动作中融入了武术元素。这种舞蹈形式主要在奥里萨邦、西孟加拉邦和贾坎德邦可见。据部分文学学者研究,“Chhau”一词源自梵语“Chhaya”,意为面具、影子或形象;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该词源自“Chhauni”,意为军事营地。该舞蹈形式分为三个亚类型,即普里乌利亚恰乌舞、迈乌尔班杰恰乌舞和塞拉伊凯拉恰乌舞。这三种舞蹈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其发源地。

文学艺术

绘画

帕塔奇特拉(Patachitra)

帕塔奇特拉(Patachitra)是一种传统的卷轴绘画艺术,用于讲述故事。孟加拉的帕塔奇特拉以描绘神话、传说和史诗中的故事而闻名;而日常事件和发生的事情的故事也是其创作内容的一部分。这些绘画以粗棉布、塔萨尔丝绸和特殊处理的纸张为基底,使用天然颜料调配出丰富多彩的色调,使画面显得逼真生动。这一艺术与手工艺实践依然充满活力,其创意边界正由主要居住在西孟加拉邦的奈亚、昌迪普尔、纳拉乔尔和达斯普尔等村庄的艺术家们不断拓展。这些艺术家既擅长绘画与讲故事,又精于处理纸张以增强其强度与耐用性。近年来,制作者们已将生产范围扩展至一系列产品,这些产品均采用其传统的创意图案与设计。

波罗绘画艺术(pala)

波罗绘画艺术的艺术风格在西孟加拉邦以及孟加拉国等地蓬勃发展。改风格以公元8世纪至12世纪统治该地区的王朝命名,主要通过青铜雕塑和棕榈画传播,颂扬佛陀和其他神灵。

卡利加特绘画(Kalighat paintings)

卡利加特绘画于19世纪中叶在加尔各答(原名加尔各答)兴起,旨在描绘印度教神祇并回应影响当地民众的时事社会与政治事件。曾经许多帕图亚艺术家——这些游走于村庄之间的说书人,通过缓缓展开并吟唱卷轴上的故事来换取食物和其他物品——迁移至加尔各答,因为出售他们绘制的卡利加特绘画能为他们带来更稳定的收入。与卷轴画的线性叙事风格不同,卡利加特绘画以简洁、抽象的形态描绘单一场景,内容常带有讽刺意味且贴近当代社会。

文学

孟加拉文学可追溯至12世纪之前。受中世纪圣人查伊坦尼亚(1485–1533)启发的查伊坦尼亚运动,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印度教形式,对孟加拉诗歌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19世纪初,与西方接触引发了一场蓬勃的创造性融合。现代时期涌现了众多杰出人物,其中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其贡献至今仍主导着印度文学界。

手工艺品

西孟加拉邦的手工艺品主要体现在陶器、卷轴画、铁艺、贝壳工艺品、黄麻编织和面具制作等领域。

陶器

除穆尔西达巴德的穆斯林陶工外,西孟加拉邦的传统陶艺家属于一个名为库姆巴卡尔(kumbhakars)或制陶工的种姓。采用开放式坑窑,陶器分层排列,层间用树叶、树枝或牛粪饼隔开,随后覆盖稻草和黏土。烧制过程需时四至五小时。女性负责完成、装饰和绘制陶罐。女神湿婆、拉克什米和萨拉斯瓦蒂的雕像,以及宇宙之主贾甘纳特神的抽象形象,均被制作并供奉;这些雕像或是实心制作,或是使用烧制陶土模具制作。大型女神如杜尔加和拉克什米,以及其他神明的形象,是在稻草骨架上塑造的,且未经过烧制。班库拉区的桑卡卡尔妇女制作原始形态的仪式用陶塑,使用烧制陶土。加尔各答和苏纳尔班斯的陶器中心专门制作储物罐——这些罐子高达2米,直径达1米。

卷轴画

西孟加拉邦卷轴画种类很多。帕图阿画作起源于几个世纪前的西孟加拉邦,是西孟加拉邦帕塔奇特拉卷轴画传统的一部分。许多帕图亚人在中世纪伊斯兰统治者统治下皈依了伊斯兰教,但他们仍然坚持制作印度教诸神的穆尔蒂斯的手艺。他们在某个时间点也被认为是佛教徒,但今天大多是印度教徒或穆斯林。直至现在他们仍然信奉两种宗教。传统上,帕图亚画是在一种称为帕蒂或帕塔的布上完成的。这些画画是画在这块布上的,背面的旧纱丽会加固它。它们是用竹签和山羊毛制成的画笔绘制的。染料采用植物色素制成,并与没药树混合,使其防水且有光泽。然后,不同的画作将使用来自蔬菜的胶水粘合在一起。由于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下降,以及随着更现代的娱乐形式的发展,唱歌——讲故事的传统衰落,这种艺术已经失去了受欢迎程度。

面具制作

面具,或如孟加拉人所称的“穆科什”(mukhosh),其起源难以被完整地记录下来。据传,在古代,女巫们率先开始佩戴面具的习俗。为了掩饰身份,女巫们制造了一种精妙的武器——面部面纱,以防止自己被识破。她们佩戴由木头或纸张制成的色彩斑斓的装饰性面具,以此吸引无辜的人们,随后将他们献祭,以换取女巫的不朽之身。关于孟加拉面具的起源,存在多种理论——其中一种认为,面具的佩戴始于史前时期孟加拉三角洲地区的大迁徙时期;另一种则将面具与否定世界地缘政治边界的象征联系起来。面具是孟加拉文化中广受欢迎的道具,其中许多面具被用于各种舞蹈形式,旨在安抚恶魔神灵并带来和平与繁荣。虽然面具主要是为宗教活动、民间戏剧和民间舞蹈而制作的,但它们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具有特殊的意义。由于其用途广泛,流行的面具种类多种多样,每种面具都有特定的目的或功能,材质也多种多样,有木制、粘土制等。

纺织品

纱丽

贾姆达尼(Jamdani)纱丽自莫卧儿帝国时代以来就为该地区增光添彩。在孟加拉地区生产了几个世纪,以其精致的质地和复杂的刺绣赢得了全球赞誉,成为艺术和精致的象征。书籍《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也提到了这种精美的纺织品。采用互补或补充经纬编织技法精心制作。在此过程中,引入非结构性纬线以形成装饰性纹样,与标准纬线相辅相成。传统纬线在编织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通过固定经线形成结构,最终呈现出纯净精美的编织面料。该纺织品于2016年获得了地理标志(GI)认证。

康塔刺绣

康塔刺绣(Kantha embroidery)是由村里的妇女在柔软的旧纱丽和纱笼上完成的。这种手工艺的从业者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她们将多层旧白纱笼或白色、褪色的纱丽叠在一起,用从纱丽褪色边沿抽出的线,沿边缘用平针缝合固定。边角被撕下并专门保留用于此目的。如果坎塔是被子,则使用五到六层柔软细腻的布料。用于其他用途时则使用三到四层。坎塔的顶层和底层始终为白色或极浅色,以便刺绣图案清晰可见。可制成被子、床罩、盒子和镜子的盖子、枕套、女性围巾以及男性披肩等。

浙江络麻编织

黄麻,也被称为黄金纤维,因其金色和丝滑的光泽,是西孟加拉邦生产的最重要的纤维之一。该产品被用于制造各种配件,如袋子、吊床、茶杯垫、瓶盖、门垫、皮带、纸巾盒和其他产品等。

铁艺

西孟加拉邦的铁艺主要指Dhokra艺术,该艺术以一个名为“Dhokra Damar”的游牧部落命名,最初发现于从孟加拉班库拉到达里亚普尔的地区,以及奥里萨邦中央邦富含金属的地区。至今还在西孟加拉邦等地的部落地带实行。该技艺是一种采用古代失蜡法铸造技术的金属铸造艺术。艺术家首先用蜡制作粘土模型,然后通过失蜡金属铸件将其替换为熔融金属,无论是黄铜还是青铜

贝壳工艺品

白贝壳和珍珠母是最常用于制作珠宝、纪念品和工艺品的材料,在西孟加拉邦,制作海螺壳/沙卡(Shankha)用于仪式、节日和装饰用途是当地的特色工艺。制作和加工海螺壳的传统源远流长。自吠陀时代以来,海螺壳在印度就被广泛使用,并被印度教徒和佛教徒视为吉祥之物。传统上,僧侣们在婚礼、祭祀或其他印度教仪式开始时,使用它们驱赶邪灵。佛教徒也会吹响贝壳作为声音供奉。

节日

杜尔迦节

杜尔迦节(Durga Puja),是每年秋季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庆祝的节日。节庆活动为期10天,向印度教女神杜尔迦致敬。杜尔迦节的特色是孟加拉鼓乐、大型神坛和用恒河粘土制成的泥塑神像。这个节日象征着重回故土或溯本探源。节日期间,阶级、宗教和种族之间的隔阂随着人们四处走动欣赏神坛而瓦解。家族传授、艺术中心和传统媒介是杜尔迦节的主要传承方式。2021年12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排灯节

元宵节是印度人的灯节。印度人在10月底或11月初的黑暗而寒冷的夜晚庆祝他们最爱的节日。Diwali(排灯节)是dipawali的缩写式,意为“排灯”,因为节日期间灯光随处可见。排灯节对于印度教徒的重要性如同圣诞节对于基督教徒一样。家家户户的门窗前灯光闪亮,装饰着街道,寺庙里也布满了一排排的灯。排灯节对信奉印度教的教徒来说是时间最长的节日之一,持续5天之久。在印度,排灯节期间停止一切工作。家庭团聚,家人用餐,交换礼物,礼物通常是糖果。大家还去购物、买新衣服、购置新住宅等。

瓦桑特帕查米节

瓦桑特帕查米节(Vasant Panchami)又称巴桑特潘查米节(Basant Panchami),在印度次大陆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根植于古老的传统和传说。这一传统庆典标志着春天到来的准备,在印度阴阳历Magha月的第五天(Panchami)庆祝。“瓦桑特”一词指的是春天,而“Panchami”则表示第五天。该节日通常在1月底或2月份举行,预示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节日前40天标志着季节的过渡阶段,印度北部将经历冬天般的天气,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将迎来春天的早期迹象,这让人们相信,节后40天,春天就会全面到来。

勒特亚德拉节

勒特亚德拉节(Rath Yatra)是在雨季初期新月出现的第二天举行。人们会将宇宙之神札格纳特的神像放置在一辆木制战车上的庙形神中,然后拉到指定的地点。在印度东部地区,这天被认为是吉日,标志着播种季节的开始。节日期间集市的特色之一,就是卖给农民和园丁的种子和秧苗非常畅销。

霍利节

洒红节(Holi Festival),又名霍利节,是印度教的四大节日之一。每年公历三四月间的月圆之夜举行。全国各地举行洒红节,同欢共庆,相互祝贺,彼此洒水,洒红取乐。该节日正处于印度冬去春来、春季收获季节,因此也称为春节。但各地城市和农村庆祝的时限与方式不尽相同。一般城市庆祝两天,第一天焚烧霍利(柴草堆),第二天洒红。大都市一般庆祝一天,上午八九点钟开始,下午五六点钟结束,有的持续到夜里11点。农村庆祝时间较长,有的长达1个月左右。节日期间,人们手提装满五颜六色粉末的口袋,走街串巷,相互拥抱恭贺,嬉戏对骂,没有男女之别、老幼之分、种姓之隔,无所顾忌。

湿婆夜节

湿婆节(Maha Shivaratri)在梵语中意为“湿婆之夜”,是印度教的重要节日,旨在纪念印度教三位一体之一的湿婆神。对信徒而言,该节日具有深远的精神意义。与大多数白天庆祝的节日不同,湿婆节主要在夜间举行庆祝活动。湿婆节在尼泊尔历法的法尔贡月新月日庆祝(对应公历的二月至三月)。根据印度教经典记载,在诸神与恶魔搅动乳海时,一种致命的毒药浮现,威胁整个宇宙的存亡。为了保护世界,湿婆神无私地吞下毒药,并将其含在喉咙中,最终导致他的喉咙变蓝。因此,他被称为“尼拉坎塔”(Neelkanth,意为“蓝喉者”)。湿婆节便是为了纪念这一无私的壮举,展现湿婆的慈悲与保护宇宙的承诺。

开斋节

开斋节是穆斯林节日。这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穆斯林开斋节一样,开斋节前,穆斯林要封斋1个月,白天不得进食,到了开斋节,穆斯林们到清真寺礼拜,尔后宰牲摆宴,庆祝节日。

帕拉玛汉萨诞辰

帕拉玛汉萨诞辰(Birthday of Sri Ramakrishna Paramahansa)是一个重要的宗教节日,于每年三月上旬在拉玛克里斯纳传教团的总部白鲁尔庙举行。这个节日不仅吸引了印度教徒,还吸引了其他宗教人士和非印度人,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那里向这位伟大的圣人致敬。

罗宾德拉诞辰(Rabindra Jayanti)

罗宾德拉诞辰(Rabindra Jayanti)是庆祝文学巨匠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生日的节日,于每年5月7-8日举行,是西孟加拉邦影响最广的文化节日。无论城镇还是农村,所有的文化团体演出歌曲舞蹈节目以及泰戈尔创作的戏剧,演出会持续好些天。

风景名胜

加尔各答市

从1772年直到1911年的140年间,加尔各答一直是英属印度首都。在此期间,加尔各答是印度近代教育、科学、文化和政治的中心,长期以文学、艺术和革命遗产著称,是印度现代文学和艺术思想的诞生地,产生了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斯瓦米·维韦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哲学家、印度教改革家,法号辨喜)等名人。加尔各答是印东部和东北部的商业、金融中心和重要港口,拥有加尔各答证券交易所--印度第二大交易所,主要工业有黄麻、纺织、钢铁、机械、化学造纸、皮革、印刷及陶瓷等。

加尔各答唐人街

加尔各答一直是印度华人最早和最大的聚居地。1778年广东人杨大钊(阿丘)乘船来到加尔各答以西30多公里、胡格利河边的Achipur,至此拉开两百多年的印度华人历史,鼎盛时期加尔各答华人曾有2万多,但目前华人已不到2千,主要集中在老唐人街(Tiretti Bazar)和塔坝(Tangra)两个华人社区,舞狮、赛龙舟和中餐等中华传统文化在当地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印度博物馆

印度博物馆(Indian Museum),建成于1814年,是亚洲最古老的博物馆。建筑呈意大利风格,共3层,馆藏丰富,拥有古董、盔甲和饰品、化石骨架、木乃伊莫卧儿帝国画作等珍贵藏品,从印度古文明到伊斯兰统治时代的藏品在此展出,佛教等其他宗教的精美艺术品亦收藏于此。

维多利亚纪念馆

维多利亚纪念馆(Victoria Memorial),是加尔各答市地标建筑,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而建,奠基于1906年,建成于1921年。是一座以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为主体,融合莫卧儿王朝建筑元素的白色大理石建筑。

泰戈尔故居

泰戈尔故居(Jorasanko Thakur Bari)是印度著名诗人、大文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及其祖辈在加尔各答的寓所。泰戈尔在此出生并长期居住,直至去世。该故居建成于1785年,占地3.5万平方米,由数栋建筑和花园组成,以砖红色为建筑主体颜色。1961年政府获得该故居所有权,并将其改为博物馆,成为泰戈尔大学的一部分。2013年在博物馆内设立中国馆,以纪念泰戈尔访华及与中国的友谊。

孙德尔本斯国家森林公园

孙德尔本斯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恒河三角洲,东侧与孟加拉国毗邻。陆地和水域面积共1.7万平方千米,分属印度和孟加拉国。印度部分在西孟加拉邦的加尔各答东南部,1984年被印度政府辟为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从而形成一个管理严格的自然保护区,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园占地0.26万平方千米,有世界上最大的红树林。低矮的红树林沼泽、海水中和海滩上生长的树林以及在沙丘上生长的植被,为各种动物提供了天然的栖息地,繁育着印度最大的孟加拉虎群。园内水系发育,河道纵横,河内生活着90多种鱼类,48种蟹类和多种软体类动物。在红树林沼泽地与海相通的水域里,出没着一些稀有的水生哺乳动物;有5种海豚,如恒河海豚、伊洛瓦底江海豚、印度太平洋座头豚和无鳍海豚等。此外,还有罕见的海洋鳄鱼。公园内的老虎极擅长游泳,从水中捕食鱼、巨蜥属绿海龟。该地区也是许多海滨鸟类、鸥、燕鸥重要的中转站和越冬地,供养着30多种捕食动物的鸟类,包括白腹海雕、蛇雕玉带海雕等。

伊甸园(Eden Gardens)

伊甸园(Eden Gardens)是印度加尔各答的一座国际板球场地。该场地建于1864年,是印度最古老且第二大的板球体育场,同时也是全球第三大的板球场地。目前该体育场的容量为68,000人。该球场由孟加拉板球协会(CAB)拥有并运营,加尔各答骑士队在此进行主场比赛。它也是孟加拉板球协会的总部所在地。

比尔拉天文馆(M.P.Birla Planetarium)

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的比尔拉天文馆(M.P.Birla Planetarium)是一座标志性建筑,其建筑风格灵感源自印度桑奇(Sanchi)的著名佛教佛塔。该天文馆毗邻维多利亚纪念堂,于1962年9月29日向公众开放,并于1963年7月2日由时任印度总理的贾瓦哈拉尔·尼赫鲁(Pandit Jawaharlal Nehru)正式揭幕。

豪拉桥(Howrah Bridge)

该桥的建造构想始于1862年,由孟加拉政府提出,旨在跨越霍格利河,连接霍尔桥和加尔各答这两座繁华城市。1936年,在工程师沃尔顿先生的指导下,工程才正式动工。1943年2月3日,正式落成。全长468英尺,是全球最繁忙的悬臂桥

迦梨庙(Kali Mandir)

该寺庙位于印度西孟加拉邦西里古里,是一座印度教寺庙,供奉着迦梨女神,迦梨女神是印度教神话中的重要神灵,以其凶猛的实力而闻名。这座寺庙位于繁华的城市中,是信徒和游客的精神天堂。

白鲁尔庙(Belur Math)

白鲁尔庙(Belur Math)建于1897年,为罗摩克里希那传教团的总部,将教堂、佛寺和清真寺融为一体。

萨希德塔(Sahid Minar)

萨希德塔(Sahid Minar)建于1828年,是一座高48米并融合了土耳其埃及叙利亚建筑风格的纪念塔。这座以多元建筑风格著称的纪念塔顶部建有两层露台,沿着盘旋的台阶而上,人们可以到达露台。到达下面的露台需攀登198级台阶,而到达顶层还需再爬25级台阶。站在塔顶人们可以俯瞰整座城市。

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

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始建于1839年,建筑风格为印度哥特式。1847年,它被视为是第一座东方的英国国立教会教堂。它仿照坎特伯雷大教堂的比尔·哈里塔建造。教堂高247英尺,宽81英尺,塔高201英尺。教堂建筑华丽,并饰有展示圣保罗生平的精美壁画。它是加尔各答城内最壮观的宗教建筑之一。

作家大厦(Writer's Building)

作家大厦(Writer's Building),最初,它是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作家的预定办公室而建造的,他们是负责记录贸易交易的文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建筑演变为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秘书处。177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统治期间,经历了多次改造。建筑融合了印度哥特式和古典式等多种风格,展示了加尔各答的文化融合。独立后,该建筑继续发挥行政职能,设有州政府办公室。

威廉堡(Fort William)

该建筑师位于加尔各答的城堡,以英国国王威廉三世的名字命名。169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孟加拉贸易站在与莫卧儿帝国的战争后从胡格利(现为休利)迁至加尔各答。1696年至1702年间,建造了一座堡垒。1700年,加尔各答成为一个独立的总统府(行政单位)。1757年,加尔各答收复后,这座堡垒被拆除,并在更南边建造了一座新堡垒。后一座堡垒于1773年竣工,至今仍屹立不倒。

植物园(Botanical Garden)

植物园(Botanical Garden)建于1787年,位于加尔各答附近的豪拉希布尔(Howrah),最初被称为东印度公司花园,主要目的是研究具有商业价值的植物,例如柚木和香料,并引进新物种进行贸易。该地占地273英亩,园内12000多种植物的家园。它以种植大量的竹属植物、兰花、棕榈露兜树属植物而著称。

动物园(Zoological Garden)

动物园(Zoological Garden)建于1875年,占地16公顷。园内喂养着大量各种动物,其中比较特别的包括白虎、虎狮(老虎和狮子的杂交品种)、大量的爬行纲以及孟加拉虎。冬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候鸟成为动物园独特的景观。

圣蒂尼克坦(Santinketan)

圣蒂尼克坦(Santinketan)小镇,因诗人泰戈尔于1921年创立维斯瓦·巴拉蒂大学(现称国际大学)而闻名。马哈尔希·德文特罗纳特·泰戈尔于1863年创建供高僧修行的场所。1951年,维斯瓦·巴拉蒂转型为中央大学,拉欣德拉纳特担任首任副校长。

毗湿奴普尔(Bishnupur)

毗湿奴普尔镇位于西孟加拉邦班库拉地区,17至18世纪,是马拉王朝(Malla dynasty)的首都,以独特的陶土寺庙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闻名。这些寺庙堪称建筑奇观和文化瑰宝。寺庙墙壁上的精美陶土雕刻描绘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史诗中的场景,以及神话人物和日常生活活动。最著名的寺庙包括拉斯曼查寺(Rasmancha,)、乔尔邦加寺(Jor Bangla Temple)和马丹莫汉寺(Madan Mohan Temple)。

穆希达巴德(Murshidabad)

穆希达巴德(Murshidabad)是印度的一个小镇,曾经的孟加拉首府,坐落在恒河支流帕吉勒提的岸边。最初名为马克苏达巴德,据称是由莫卧儿皇帝阿克巴于16世纪建立。1704年,纳瓦布(统治者)穆尔西德·库利·汗将首都从达卡(现为孟加拉国的达卡)迁至此地,并将其更名为穆希达巴德。该城在英国统治下一直是首都,直至1790年,至今仍是孟加拉纳瓦布显赫后裔的居住地。

大吉岭

大吉岭市(Darjeeling),是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一座小城,大吉岭区的首府,著名的旅游圣地,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的西瓦利克山脉平均海拔为2134米,人口16.6万人,城镇沿山而建,公路盘山而上,风光秀丽。在殖民地统治时期,因其温和的气候,使它作为山中避暑地而发展起来。大吉岭以其红茶和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闻名世界。茶叶种植园最早在19世纪中叶由英国人从中国引进而发展起来。该地区茶叶栽培者培育出了一种独特的优秀红茶杂交品种和发酵技术。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于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它将市镇和山下的平原连接起来,是印度少数还在使用的蒸汽机车的铁路之一。

迪格哈(Digha)海滩

迪格哈位于印度东部西孟加拉邦,距离乔伊市加尔各答187公里,是南部边境一个小而受欢迎的海滨小镇。迪格哈海滩是一个平坦的海滩,是世界上最宽阔的海滩之一。老迪格哈海滩距离西孟加拉邦东米德纳波尔区的迪加火车站2公里。古老的迪格哈海滩以日出和日落美景而闻名。新迪格哈海滩是老迪格哈海滩的延伸,人工打造,距离老海滩2公里。

马哈南达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马哈南达野生动植物保护区(Mahananda Wildlife Sanctuary)坐落于马哈南达河与提斯塔河之间,以象群迁徙区而闻名,每年,约有150头大象会穿越该保护区,在冬季和雨季期间迁徙至西孟加拉邦、尼泊尔阿萨姆邦。该地区位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达杰林地区,占地面积约159平方公公里,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植物,包括高耸的沙树、郁郁葱葱的竹林、色彩斑斓的兰花以及众多药用植物。多样化的植被支撑着一个繁荣的生态系统,并为多种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辛戈里拉国家公园

辛戈里拉国家公园(Singalila National Park)位于印度西孟加拉邦的北部边缘,毗邻尼泊尔边境。公园占地面积约为85平方公里,海拔范围从大约300米至1945米不等,形成了多样化的地形地貌。这里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丰富,为各种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辛戈里拉不仅是一个自然保护区,还是一个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辛戈里拉国家公园内拥有极其丰富的生态系统,包括热带雨林、山地森林以及草原等多种类型。这些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众多珍稀动植物种类。据统计,公园内有超过200种鸟类、50多种哺乳动物以及数百种昆虫和爬行纲。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孟加拉虎,这里被认为是全球最重要的孟加拉虎栖息地之一。此外,还有云豹、亚洲象、熊瞎子等多种濒危物种在此繁衍生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得辛戈里拉成为了生物学家和自然爱好者的理想之地。

贾尔达帕拉国家公园

贾尔达帕拉国家公园(Jaldapara National Park),原名贾尔达帕拉野生动物保护区,坐落于东喜马拉雅山脉的怀抱中,是印度西孟加拉邦自然美景与丰富野生动物的杰出代表,位于贾尔帕伊古里县的阿利普尔杜尔分区,占地超过216.51平方公里,涵盖了辽阔的草原和蜿蜒的河流森林。贾尔达帕拉国家公园毗邻托尔萨河,距离西里古里约124公里。贾尔达帕拉国家公园于1941年成立,其核心目标是保护公园内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公园海拔61米,这一地理优势为其孕育了令人惊叹的生物多样性。多年来,贾尔达帕拉已发展成为众多物种的避难所,其中包括印度单角犀牛。这种濒临灭绝的壮丽生物在公园内找到了安全的栖息地,使该公园成为专门保护工作的关键枢纽。

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 >

西孟加拉邦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馆.2025-08-14

উত্তেজনার আবহে কালোবাজারির শঙ্কা, পশ্চিমবঙ্গে কড়া ব্যবস্থা.khabor.2025-08-14

पश्चिम बंगाल: बीजेपी नेता दिलीप घोष की शादी के 25 दिन बाद सौतेले बेटे की मौत, पोस्टमार्टम रिपोर्ट में पता चली वजह.jagran.2025-08-14

The Districts of West Bengal: A Complete Breakdown of All Major Regions By West Bengali -June 6, 2025278 .westbengali.2025-08-16

西孟加拉邦的经济.statisticstimes.2025-08-15

西孟加拉邦.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4

West Bengal.britannica.2025-08-14

West-Bengal/Economy.britannica.2025-08-14

History of West Bengal: A Cultural Heritage of India.historyfinder.2025-08-14

West Bengal.banglapedia.2025-08-14

West Bengal.britannica.2025-08-14

一邦执政三十三年 被指掌控力下降.青年参考.2025-08-16

Contents.hinduscriptures.2025-08-15

Chhau Dance of Purulia.utsavpedia.2025-08-15

Patachitra/Scroll Painting of West Bengal.asiainch.2025-08-15

Pala art.britannica.2025-08-15

About Kalighat Painting, West Bengal.esamskriti.2025-08-15

https://asiainch.org/craft/clay-terracotta-of-west-bengal/#!jig[1]/ML/179084.asiainch.2025-08-15

帕图阿绘画 – 西孟加拉邦的神圣卷轴画.caleidoscope.2025-08-15

Masks of Bengal.rangamaati.2025-08-15

Jamdani:来自孟加拉和孟加拉国的精美纺织品艺术.abirpothi.2025-08-15

Kantha Embroidery of West Bengal.asiainch.2025-08-15

Jute Craft of West Bengal.asiainch.2025-08-15

Dhokra Art of West Bengal.civilsdaily.2025-08-15

Shell Craft of West Bengal.globalinch.2025-08-15

加尔各答的杜尔迦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5-08-14

热气球or天灯傻傻分不清楚!印度排灯节多盏“彩灯”升空.中国日报中文网.2025-08-14

庆祝春天:探索瓦桑特·潘恰米的艺术.artmajeur.2025-08-14

Rath Yatra.jagannathtemplekolkata.2025-08-15

湿婆节(Maha Shivaratri):湿婆之夜的神圣庆典.南亚网视.2025-08-14

West Bengal Festivals.indovacations.2025-08-15

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4

Eden Garden.scoresnow.2025-08-15

WELCOME TO M. P. Birla Planetarium.mpbirlaplanetarium.2025-08-15

Howrah Bridge.ncredibleindia.2025-08-15

Kali Mandir Tourism.travelsetu.2025-08-15

Belur Math, Howrah, West Bengal.namandarshan.2025-08-15

Shahid Minar.thetourindia.2025-08-15

St. Paul’s Cathedral.incredibleindia.2025-08-15

Kolkata’s Heritage Writers’ Building.indiaheritage.2025-08-15

Fort William.britannica.2025-08-15

Botanical Garden Kolkata – A Green Paradise in the City.tripmusing.2025-08-15

Alipore Zoological Garden.incredibleindia.2025-08-15

Santiniketan: Discover the Enchanting Town of Tagore.santiniketan.2025-08-15

Bishnupur Travel Guide with All Info.westbengalguide.2025-08-15

Murshidabad.britannica.2025-08-14

加尔各答迪加海滩.kolkatatourism.2025-08-14

A famous elephant migration zone.incredibleindia.2025-08-14

Mahananda Wildlife Sanctuary.destinationnorthbengal.2025-08-14

西孟加拉邦的辛戈里拉国家公园怎么样(西孟加拉邦辛戈里拉国家公园评价).丝路印象.2025-08-14

Introduction Jaldapara National Park: A Comprehensive Discovery.jaldapara.2025-08-14

罗姆莫罕•罗易——新吠檀多主义的先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2025-08-16

点燃导火索:印度1857年起义何以发生.澎湃新闻.2025-08-16

罗摩克里希那.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6

辨喜.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6

作为精神进化论的“未来诗歌论” ——奥罗宾多《未来诗歌》解读.svabhinava.2025-08-16

德尔格尔登,R..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6

考什,G..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6

库齐·纳兹鲁尔·伊斯拉姆.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6

Michael Madhusudan Dutt.britannica.2025-08-16

Gaganendranath Tagore.bengalbiennale.2025-08-16

印度大师萨蒂亚吉特·雷伊:现实即永恒,民族即世界.北京国际电影节.2025-08-16

莫迪为反英斗士鲍斯雕像揭幕,外媒:此人曾与纳粹结盟.百家号.2025-08-16

罗伊,J..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6

卡尔,C..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