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纶(1922年4月-2012年9月13日),出生于苏州市曹家巷,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新中国金融与财政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和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中国金融学会、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税务学会、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顾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客座研究员。
王传纶幼年在家中私塾接受启蒙教育,后就读于苏州树德小学,考入省立苏州中学高中部。1938年秋,他成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第一届学生。抗战胜利后,他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攻读研究生,后赴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回到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最初入职清华大学,继而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调至中央财政经济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1953年,他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开始财政与金融的教学研究工作。1981年,他的代表性著作《资本主义财政》出版。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率先将资金流量分析方法引入中国。1995年,他的另一部代表性著作《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出版。1999年,他指导青年学者翻译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此外,他还曾主持译校多部论著,其中包括《金融理论中的货币》《货币金融学》等。2001年,他的论文《21世纪中国金融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发表。2012年9月13日14时40分,王传纶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王传纶是新中国金融教育事业的主要实践者和引领者,也是新中国金融领域科研与政策研究的重要推动者和参与者。他曾参与建立新中国金融学科,填补了新中国金融理论的多项空白,并推动了金融改革实践。作为中国开展资金流量分析研究的首倡者,王传纶直接推动了1992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编制工作。他编著的《西方财政金融思想发展》填补了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空白。王传纶曾先后获得“吴玉章基金教学奖”“宝钢教育基金奖”“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等奖项,由他主编的教材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教材省部级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人物生平
1922年4月,王传纶出生在苏州市曹家巷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经营家族钱庄与银行。王传纶幼年在家中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与兄弟姊妹共同学习。王传纶入学后,就读于苏州树德小学,后来升入中学,并考入省立苏州中学高中部。王传纶在高中二年级时,经历了淞沪会战爆发,学业因此中断。1937年,日军占领苏州,王传纶随家人迁往上海市避难。1938年,王传纶在上海租界的中学继续完成高三课程。其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委托暨南大学在上海租界代为招生。王传纶虽然未正式高中毕业,但以同等学历报考,并因成绩优异被录取为首届学生。1938年秋,王传纶自上海启程,乘英国太古公司轮船经香港特别行政区,取道越南海防,再乘滇越铁路到达云南蒙自,随后前往昆明市入学,时年16岁。随后,王传纶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时年20岁。之后,王传纶及妻子在贵阳的贵阳市清华中学教职。抗战胜利后,王传纶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攻读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
1948年底,王传纶取得了英国半政府组织的文化委员会奖学金,准备赴英国留学。1948年底,王传纶从北京出发,经天津市、香港,负笈英伦,进入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现代经济学、财政学和金融学,并在此期间接触欧洲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传纶回到中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最初入职清华大学,继而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调至中央财政经济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1953年,王传纶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开始了其长达60年的财政与金融的教学研究工作。1968年11月,王传纶的妻子张景昭因不堪“造反派”的人格侮辱,在办公楼自杀身亡。1970年,王传纶与路奇组建新家庭。
20世纪50年代初期,王传纶翻译了由苏联专家撰写的《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的英美财政》一书。1979年冬,财政部牵头在辽宁财金学院(现东北财经大学)举办中国首届涉外税收培训班,并特邀王传纶参与指导。他全程参与教材翻译、课堂讲解、课下讨论、观点总结等各环节。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大学刚刚复校,教学科研体系尚未完全恢复,王传纶应邀到中国银行从事了三年的研究工作。1981年,王传纶的代表性著作《资本主义财政》出版。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财政制度、运行机制及理论政策的学术著作,成为研究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的必读教材。之后,王传纶又相继发表了《外国财政问题》《财政支出系统的控制和核算问题》《政府预算制度中的制衡机制和效益核算问题》《中国的税收政策》(英文)等大量论文,系统评介其他国家的经验,探讨中国财政改革问题。1982年,王传纶发表《汇价理论的探讨》一文,首次在中国系统整理了卡尔·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汇率理论。此后,他又相继发表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系统工程探索》《关于我国“七五”期间的汇率方针》《有关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等一系列文章。20世纪80年代后期,王传纶率先将资金流量分析方法引入中国,并指导博士研究生进行系统探索。1990年,他撰写完成长篇报告《“资金流量分析”的方法及其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应用》。1995年,王传纶的另一部代表性著作《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出版。1998年,王传纶发表的《漫谈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一文,首次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论述了西方国家以及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1999年,王传纶指导青年学者翻译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2001年,王传纶的论文《21世纪中国金融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在《财贸经济》上发表。
2012年9月13日14时40分,王传纶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主要成就
王传纶在财政金融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方面具有重要贡献。在财政与税收领域,他在学科体系建设、理论研究及财税政策研究方面均有所建树,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财政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财政学的发展还体现在推动涉外税收研究以及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涉外税收体系方面。在中国金融学科发展领域,王传纶的突出贡献首先体现在汇率理论研究领域。他是中国资金流量分析理论和资金流量分析体系建设的主要奠基者和实践推动者。他始终关注并跟踪研究中国金融体系的全面改革问题,对中国跨世纪的金融改革思路的确定产生了方向性影响。
王传纶是新中国金融教育事业的主要践行者与引领者,也是新中国金融领域“科研资政”的主要推动者与参与者。他曾参与缔造新中国金融学科,成功填补了新中国金融理论诸多空白,极大推动了新中国金融改革实践。作为中国开展“资金流量分析”研究的首倡者,王传纶直接推动了1992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编制工作,他编著的《西方财政金融思想发展》一书,填补了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空白。
论文著作
代表性论文及文章
代表著作
译著
家庭生活
王传纶在家中排行第六。1941年,王传纶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与校花”、数学系的高材生张景昭结婚。张景昭出身于贵州省一个中国国民党军事技术官员家庭。1968年11月,王传纶的妻子张景昭在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期间,因受到“造反派”的人格侮辱,于系办公楼自杀身亡。1970年,王传纶与路奇结婚。路奇是一名大提琴演奏家,出身书香家庭,其父为中国矿冶工程师。路奇曾就读于台湾辅仁大学西语系,1947年前往解放区从事文艺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在文艺部门任职。
社会任职
个人语录
“长于精思又重于实践”。
在“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上,王传纶寄语青年学子以国家民族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为宗旨,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踏实研究。
“我经历的社会变动比较多。在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我是个学生,后来在国外留学时主要从事研究工作。1953年底,我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工作,到现在已经半个世纪多了。我在中国人民大学经历了两个时期:一个是计划经济时期,一个是改革开放后一直到现在。我的个人历史和经历,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发展状况。到了八十几岁的时候,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有些事情对现在还有一些启发。”
“中国人民大学的学术成就主要是改革开放后慢慢积累起来的。学校现在改善了一些办学的物质条件,教员的生活待遇已经提高了很多,现在看起来,我们已经达到了这个水平,这让我比较高兴,也比较放心。作为一个学校,建设一流大学总体上要有目标,同时也要有具体方案,要在各个院系找出一个比较具体、有行动性的目标。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提出一个自己感兴趣,而且觉得可以做的目标。比如搞金融,在金融史、金融经济学史这些方面,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个人的力量或者合作的力量,奔向一个比较远的目标。我认为,现在中国作为一个转轨国家,不说是走得最成功的,起码也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国家,但也碰到一些其他转轨国家没有遇到的问题,这其中的经验可以好好总结。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一些应当做的工作,每个院系都应该有这样一个目标。”
人物评价
“真有学问,有真学问”。(黄达 评)
王传纶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五才子”之一,称:“湖北朱(光亚)、安徽杨(振宁),外加许(渊冲)二王(王传纶、王希季),理文法工五堵墙”。“五堵墙”者,难以逾越之谓也。
王传纶六十载如一日始终不离中国人民大学的“三尺讲台”,始终坚守在我国财政金融教育事业和研究事业的第一线。即便在耄耋之年,他仍然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到教学楼上课,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 “人大一景”,备受景仰。在中国人民大学,王传纶是公认最负责、最认真、最严谨、最博学的教授之一。他始终秉持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学术风范,毕生专注于财政金融和宏观经济的研究和教学,对财政、金融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等都驾轻就熟。即便如此,在每一堂课之前,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准备教案,不断补充最新的知识、数据和资料。在教学过程中,他以严谨务实、自由平等的学风,将艰深复杂的理论知识娓娓道来,实践“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受到学生们的普遍赞誉。王传纶桃李满天下,对于学生,他既是严师,更像慈父。在他指导的弟子们的论文草稿上,无不留下动辄千言、密密麻麻的铅笔批注,不仅体现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更传递着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学生 评)
所获荣誉
由王传纶主编的教材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教材省部级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王传纶个人也先后获得“吴玉章基金教学奖”“宝钢教育基金奖”“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等重要奖励。
参考资料 >
李扬:财金泰斗王传纶.百家号.2025-10-20
王传纶:我在人大半个多世纪的经历.清华大学校史馆.2025-10-20
长于精思又重于实践———王传纶学术成就述略.微信公众号.2025-10-20
财政金融学界泰斗王传纶教授去世.新浪财经.2025-10-20